天下共主周桓王讨伐鄭國的失敗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之所以如此轟動并不是因為這場戰争本身的失敗,而是鄭國犯上射君的行為震撼了天下諸侯,作為臣子的鄭莊公不僅違逆君王,更險些殺死天子,這對強調“禮樂有序”的周王朝來說,簡直是前所未有的惡性事件,讓諸侯們更加震撼的是,周天子事後竟然不敢責怪莊公,雙方重歸于好,這等于是在告訴諸侯們:周天子已經扛不起這座江山了。

...

楚國稱王,春秋由始

鄭莊公的勝利标志着鄭國霸權的開始,但鄭莊公的死又讓他的霸業迅速衰落,此後天下諸侯均開始尋求各自稱霸的途徑。

位于南方的楚國曆經數代君主的治理,兵強馬壯,楚君熊通見周桓王被鄭國射傷都不敢吱聲,遂萌生了稱霸漢江的野心。公元前704年夏,楚君熊通遍召漢江諸侯會盟于沈鹿,庸、巴、濮、貳、羅、絞、轸、申、鄧、鄖、江等十一國均應召而來,唯有黃國和随國未到。

熊通遂遣使責問黃國,黃君見漢江諸姬都臣服了,自己也趕緊賠禮道歉,表示歸順,然而随國卻很不服氣,楚國遂以此為由率漢江諸侯讨伐随國,大敗随軍,随國被迫獻表臣服。此後,楚國繼續分化漢江諸姬,又吞并了隕國,擊垮了絞國,漢江諸姬均臣服于楚國。于是,按照楚國的授意,漢江各國便上表周天子請求給楚君加上王号,天子怒而不許,熊通便自立為王,自稱楚王。

...

天下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瘋狂内亂20年

公元前701年,春秋小霸鄭莊公病逝,臨終傳位給世子姬忽,史稱鄭昭公。鄭莊公生前曾有十一個兒子,其中公子突、公子亹、公子儀都備受寵愛。起初,莊公欲傳位給公子突,但由于世子忽屢立戰功,很受百姓愛戴,莊公便放棄了這一想法,還把公子突送往宋國,以避免他與世子忽争奪君位。然而,鄭莊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由于他将公子突送往宋國,反而導緻了一家子人的奪産大戰,鄭國迅速衰落,春秋五霸由此開始。

宋國幹鄭

鄭昭公繼位後,為了掌握公子突的動向,也為向宋國傳達新君繼位的消息,昭公派大臣祭足前往宋國一探究竟。然而,在公子突的反複遊說下,宋莊公萌生了幹涉鄭國内政的心思。當祭足來到宋國以後,宋國兵士立刻控制了祭足,并脅迫他擁戴公子突回國繼位,同時讓宋國雍糾娶了祭足的女兒,公子突遂答應事成後割讓三座城池,貢獻白璧一百雙、黃金一萬镒,每年送糧三萬锺。

祭足于是帶着公子突和宋國的人馬返回了鄭國,他于家中裝病,等到衆位大臣入府探望時,突然舉兵脅迫大臣一起擁戴公子突,鄭昭公得知後便逃往了衛國。公子突于是繼位為君,史稱鄭厲公,而公子亹和公子儀害怕遭到毒手,一個逃去了蔡國,一個逃到了陳國,這為日後更大的禍亂埋下了伏筆。

...

厲公失信

鄭厲公繼位後,宋國遣使前來索要城池和财寶,但已得君位的厲公卻無意履行承諾,便請愛管閑事的魯國來幫忙說和一番,但魯君和宋君幾次接洽讨論此事均沒有達成一緻,宋國因鄭國違背承諾而惱怒不已,魯國因宋國反複索要賄賂同樣怒火中燒,最終,自以為與宋國有交情的魯國碰了一鼻子灰,遂與鄭國結為同盟讨伐宋國。

宋國不甘示弱,聯合齊、衛、燕三國與鄭國抗衡,雙方連戰數場,魯鄭聯軍一度獲勝,但後來宋國不惜重金邀約齊、蔡、衛、陳四國協助,終于殺入鄭國,大肆掠劫,甚至燒掉了鄭國的宗廟,鄭國兵敗,國力大衰。

...

宋敗鄭後,鄭厲公非但不休養生息恢複國力,反而不顧大臣祭足當年的擁戴之功,試圖聯合祭足的女婿雍糾殺掉祭足,此事因雍糾洩露給了妻子而敗露,祭足遂殺掉了雍糾,迎鄭昭公複位,鄭厲公不得已隻好逃離了荥陽,占據栎邑自守。但昭公複位沒幾天,大将高渠彌又利用昭公祭祀之時發動政變,殺掉了鄭昭公,改立公子亹為君。鄭國内戰連連,動亂不已。齊國亂鄭

齊國襄公因謀殺魯公、亂倫姐妹而聲名狼藉,聽說鄭國再次發生内亂,便打算利用這次機會挽回一點齊國的名聲,于是襄公便騙鄭公亹前來會盟,鄭國不知是計,以為能與大國結盟便可保住鄭公亹的君位,鄭公亹和高渠彌都如約而來,結果在會上被齊國當場斬殺,鄭國大臣祭足便迎立公子儀。公元前680年,鄭國大夫傅瑕又發動政變殺掉了鄭公子儀,重新迎接鄭厲公回國複位。

...

至此,鄭國動蕩了近20年的内亂才算結束。

此後,晉國的曲沃武公取代了原來的晉侯,統一了晉國;齊國在經過内亂後,由公子小白奪位成功,開始了齊桓公的霸業。鄭國此時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周邊各國均強過鄭國,鄭國的霸業就此結束,從此隻能依附于各大強國勉強度日。

箭射天子的鄭國,為何僅曆一世就丢失了霸業?

事實上,鄭國霸業的衰落固然是因為莊公死後的内亂,但對地處洛水的鄭國來說,他的霸業從一開始就注定不可能長久。

不尊王道,人和已失

鄭國本是周天子的嫡系子孫,也是負責拱衛天子的王畿諸侯,鄭國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保護天子,因而能得到周天子的青睐,被封為伯和卿士,甚至常年負責周王朝的國政。

然而自鄭莊公開始,鄭國便不再敬畏天子,行事飛揚跋扈,随意打壓小國諸侯。僅僅因為周平王邀請虢公輔政,便公然脅迫周天子交納人質予鄭,如此跋扈可謂大逆不道。後來又因為桓王罷免了莊公的職位而派兵盜割王室的麥穗,如此行徑與大盜有何異?其後又欺壓諸侯,伐衛、吞戴、滅許,甚至公然與天子王師交戰,還一箭射傷了周桓王。

由此可見,鄭莊公的霸業完全是建立在欺壓周天子的基礎之上,在人人尊敬周天子的當時,鄭國的所作所為固然啟發了各路諸侯,開啟了各國稱霸的序幕,但對天下諸侯來說,鄭國欺淩天子,可謂“不忠”,打壓臨國諸侯,可謂“不義”,如此“不忠不義”的國家又怎麼會得到天下諸侯的認可和追随呢?

...

強國崛起,天時已去

不可否認,鄭國在稱霸的過程中,北方的晉國,南方的楚國,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均沒有問鼎天下的意圖,因為當時各國均處于自顧不暇的狀态。

晉國因為晉昭侯把富饒的曲沃分封給叔叔成師,導緻一個實力不亞于晉侯的曲沃國出現,此後,野心勃勃的曲沃諸君一直試圖擊敗正派晉侯,晉國因而一分為二,連年征戰,這使得晉國根本無力顧及南方的鄭國。可是等到曲沃武公擊敗了晉侯後,一個疆域遼闊的晉國登上了春秋的舞台,這時的晉國完全有能力和實力稱霸中原,鄭國不可避免地要與晉國交戰,而鄭國的實力遠不如晉國強大,故而鄭國向北方擴張的可能就被完全阻斷了。

...

齊國作為濱海大國,占有魚鹽之利,且土地肥沃、人才輩出,齊國之所以沒有在鄭莊公時謀求霸業,多少是因為北方戎狄的威脅,故而齊國一直在與北戎交戰,直到齊國基本擊敗了北戎,穩定了北方疆域後,齊國終于能騰出手擴張領土,在國富民強後,齊國又出了一個賢明的齊桓公,這勢必導緻齊國加速崛起,試問鄭國又如何阻止齊國走向強勢呢?

...

至于秦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均屬于邊緣國家,秦國的西邊有遼闊的土地,楚國的南面也是沃野千裡,它們一旦收拾好後方,肯定會挺進中原,鄭國國力弱小,根本不可能與之抗衡。四戰之地,地利已絕

表面上看,鄭國前有嵩山,後有黃河,左有洛水,右有濟河,看似據有天下之險,實則是自困于天下。鄭國遷到洛水以後,雖然緊鄰洛陽,但該處盡是平原,可謂一馬平川,都城荥陽實際無險可守,一旦戰争來臨,隻要敵軍能渡過洛水,越過嵩山,鄭國就無處可以禦敵,要麼與之野戰,要麼退守荥陽。前者非常依賴軍隊的戰鬥力和将軍的統帥力,如果敵軍人多勢衆,鄭軍難有勝算;後者則是坐困孤城,任由敵軍掠劫城鄉,破壞莊稼,時間一久都城必定缺糧,就算能守住,戰後也隻能得到一片狼藉的鄭國。

而且鄭國所在的位置很難向外發展,西邊是周天子的洛陽,自然是不能随便侵占的,至少在沒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前是不能這麼做的。至于東邊,衛國和宋國又同時擋在路上,這兩個國家的實力與鄭國相當,如果攻打衛國,宋國可以救援,如果攻伐宋國,衛國又可能偷襲背後,鄭國很難同時擴張。至于南邊則是遼闊的楚國,北邊則是強大的晉國,鄭國同樣沒有發展空間。

鄭國無法擴張的同時,四面鄰國卻在不斷擴張,實力是此消彼長,最終鄭國隻能跌落到三流小國的行列,最終被韓國吞并。

...

綜上可知,鄭國雖然在莊公時期,利用幾大強國無暇顧及中原的大好良機,箭射天子,稱霸洛水,但鄭國所奉行的霸業之路,既不尊王,又不攘夷,全靠打壓諸侯、欺淩天子,事後又動亂二十年,這使得鄭國既失去了天下諸侯的尊重,又白白損耗了國力,再加上鄭國地處四戰之地,且齊、楚、晉、秦日漸崛起,鄭國霸業被臨國奪去便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