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在内地公映。此前,影片已經在柏林電影節攬獲得多項大獎。影片時長一共三個小時,這在國内電影中是極其罕見的,時長一長,既影響院線排片,又影響觀衆的觀影體驗,那麼,王小帥為什麼敢于将電影設置為3個小時呢?我認為這是源于影片的叙事模式——整體是三段式叙事,可又不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反而是完全打碎。
分析過它的叙事模式,便理解了為何三個小時,也不會給觀衆帶來煩悶的感覺。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地久天長》的叙事結構,本片并沒有采用傳統的叙事模式——線性叙事,而是非線性叙事,将時間空間徹底打碎,碎片化的叙事,因此觀衆可能在觀看影片的前一個小時有些不明所以,影片的時空跨度打碎了電影界限,時間空間都是在插叙,倒叙中不斷變化的。而這樣做有何好處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時間破碎塑造立體故事
時間線在影片的前兩個小時中不停的跳動,既為我們構建了空間框架,一開始的兩場吃飯鏡頭就直接告訴了觀衆,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而吃法時一個星星是乖乖吃飯的,另一個星星是叛逆的,也為我們交代了,這也是兩個不一樣的孩子,空間框架得以在這種跳動的時間線中構建,内蒙古和福建也被穿插了起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樣的叙事也為我們展現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一家人的生活變化,以及内心變化。這種打碎順序叙事方法也會提升電影的節奏,緻使在前兩個小時中,觀衆也可以慢慢沉浸其中,而不至于覺得煩悶。
片中有着大量海浪鏡頭和火車經過的鏡頭,之間穿插的插叙倒叙,使得那些舊事宛如這些海浪和列車一般,不停的拍打碾壓着他們,人物的滄桑感,以及時代的變化一下子變得更加清楚立體。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空間破碎渲染故事情緒
這種破碎叙事的方法,使觀衆一會在福州一會在内蒙古,一會在二十年前,一會在二十年後,就這樣慢慢的進入了角色的生活中,情緒在這種鏡頭的交叉下不斷疊加,不斷為後面的第三段時間的情緒引爆兩家重逢叙述鋪墊感情。
在三段式叙事中的前兩段中,影片打碎了整體,通過現在與過去的交叉叙事,将内蒙古包頭與福建連江串聯到一起,将年輕時的幸福生活與現在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滄桑巨變串聯到一起,構建起了時代巨變以及耀軍夫婦的悲情半生,讓觀衆無法不為之動容。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影片不僅是叙事模式優秀,還有着不少亮點。王小帥運用沉穩的畫面構圖,平靜而有力的鏡頭語言,豐富的場景美術,構建出自己的影像風格,用畫面展現出背後的生活感。影片在畫面構圖方面,加入了很多景框,導演将人物局限在門框、窗戶框還有圍欄當中,表現出人物被禁锢、被束縛的無力感。有很多鏡頭是人物隔着門窗遙遙遠望,從而表現人物内心的觸動。
《地久天長》引起了太多人的時代共鳴,宛如一首當代人的平民史詩一般,不過電影這個東西終究是千人眼裡的哈姆雷特,其中各種滋味,也許觀衆看過電影就明白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