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作家斯坦利·埃爾金說:“我永遠不會去寫那些還沒有走到窮途末路的人。”

怎麼才算是窮途末路?

看看《切腹》就知道了。

...

這是IMDb Top250榜單名列第34位,原本排名第二高的日本電影。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切腹》的評分已經從8.5分上升到了8.7分,超越了《七武士》、《千與千尋》,成為了IMDb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

豆瓣這邊,《切腹》的9.3分同樣高于黑澤明的衆多經典之作,如無意外也是最高分的日本真人電影。

能得到觀衆的超高評價,靠的就是對被逼到絕路的角色的描述。

1630年代,日本進入和平時期,衆多武士失業淪為浪人,窮困潦倒的他們聽說有人跑到諸侯家裡要求切腹自盡就能拿到一筆錢,于是便紛紛效仿。

...

但是一個叫千千岩求女的倒黴蛋偏偏去到了作風強硬的井伊家族,他不但沒有拿到錢,而且被強迫要求完成切腹儀式。

千千岩求女顯然不是真的想切腹自盡,他要求推遲儀式,一兩天就回來。但他的請求被無情拒絕。

是拼死反抗?

是認命完成“光榮”的切腹?

還是中途有救兵殺出?

觀衆會為千千岩求女的命運感到擔憂。

...

千千岩求女事件之後,又有一個叫津雲半四郎的浪人來到井伊家,這是電影的開端。

通過井伊家的家老齊藤勘解由和津雲半四郎的對話,千千岩求女的故事才被講述了出來。

切腹,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典型行為,日本武士認為這是光榮的。不用嘗試就能知道拿刀切開自己的肚子是有多痛苦,武士能承受這種痛苦,勇氣自然是值得敬佩。

本來這是日本武士最引以為傲的事情,卻被一些不知羞恥的浪人用來敲詐勒索,如果再沒有人出來糾正這股風氣,日本武士道精神就會淪為笑柄。

井伊家逼迫武士切腹的做法看起來并沒有錯,在電影的前半段,他們站在道德高地,千千岩求女自取其辱,不值得同情。

...

津雲半四郎看上去比千千岩求女成熟穩重,不像是一個懦弱的騙子,聽完千岩求女的故事後他仍然非常淡定,并堅持要進行切腹儀式。

真正的好戲到這裡才真正開始。

當切腹儀式開始,就代表津雲半四郎已經在死神的鐮刀之下,井伊家會讓他盡快完成儀式,就像千千岩求女那樣。但他是本片的絕對主角,不會這麼快就送命,肯定會有什麼事情會阻礙儀式進行。

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主角繼續活下去?

這個懸念會牢牢地鎖住觀衆的視線。

...

果然,因為介錯人的問題,津雲半四郎的切腹儀式要暫緩一會,

早期的切腹都是切腹者自己就可以進行的,但随着切腹的流行,從17世紀初的江戶時代開始,日本人開始把切腹規範化,并賦予儀式感。

比如要更換莊重的服裝,用武士自己使用的刀,切的時候要從腹部左至右的切割完整。

介錯人在江戶時代變成了切腹儀式的重要環節,所謂“介錯”,就是防止切腹者自己無法忍受劇痛完成切腹。在最為痛苦萬分的時刻,介錯人要把切腹者斬首,幫助他結束痛苦的折磨。

一般介錯人都是切腹武士的親屬或者至交,能擔當介錯人也是一種光榮。

切腹者當然是有資格要求誰來當介錯人,津雲半四郎正是抓住這一點,争取到了講故事的機會。  

...

然後劇情開始180度大反轉。

台詞提及的家族雖多,但實際上整個故事隻關于兩個大家族,和一個小家庭。津雲半四郎的小家庭,和他原本老闆的家族,以及提供切腹場所的井伊家族。

當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前傳”揭曉,津雲半四郎慢慢道出自己的悲慘經曆時,莊嚴的切腹儀式開始變得沉重起來。

原來《切腹》并沒有在宣揚日本人的武士道,反倒是對切腹行為進行了批判。

有勇氣自願切腹固然可敬,拿切腹作為訛詐手段固然可恨,那強迫本不願意切腹的人進行切腹呢?

可悲。

...

“如果一個武士願意冒着恥辱和嘲笑,去祈求寬限一兩天,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津雲半四郎對井伊家強迫他人切腹的做法提出了質疑。拿切腹來訛詐是很可恨,但這不意味着一定要拿生命來贖罪。

其實井伊家完全可以把千千岩求女暴打一頓完事,因為千千岩求女臨陣脫逃已經是不對在先,隻需要做一下公關,同樣能維護家族聲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隻是那個時代的觀念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千千岩求女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

在今天看來,井伊家的做法無異于道德綁架。

他們完全沒有了解千千岩求女為什麼要這樣做,隻是簡單做了試探,就草率認定是卑劣的,無恥的。

草率就算了,他們還要強行要求别人做“真正的武士”。

這相當于現在一個明星自己把自己所有錢都做慈善捐款,他也要求其他明星捐出所有錢,還說不捐就是無恥卑劣的。

那麼真正無恥卑劣的人是誰呢?

...

“沒錯他是一個武士,可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不可能隻喝西北風。”

由于日本幕府對軍閥的無情政策,無數的武士流離失所,四處流浪,生不如死。幸運的井伊家暫時免于劫難,但他們無法體會那些窮困潦倒的狼人,隻有等他們落難了,他們才會知道餓着肚子是什麼感受,到時他們還能堅守武士道精神嗎?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号。

...

津雲半四郎希望井伊家能體會到狼人的疾苦,所以才說出了那句經典台詞,“今天别人的命運,就是明天你自己的寫照。”

意思是明天你們家落難了,你們就知道是什麼感受了。

真正把千千岩求女和津雲半四郎逼向絕路的是窮到絕望的生活。

即便看不到希望,沒有退路,他們仍然會為了家人去抗争,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高尚的勇敢。

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誰會貿然去做切腹這種事。

...

...

面對津雲半四郎的批評,井伊家老的反應過于逼真。

無論多有道理,要徹底說服一個人都是困難的。

在高潮部分堪稱壯觀的打鬥場面後,電影用黑暗的結局揭露了某些道德準則的虛僞和醜惡,也拷問了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是面子榮耀更重要,還是生命更重要?

懇請各位不要站着回答,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