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派》中,我們能夠看到父母之間對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兩者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嚴慈相濟,缺少哪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候,要學會相互配合。在相互配合的時候,要遵循下面3個原則:

1觀點一緻,态度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是觀點和态度一樣,一起愛、一起打、一起罵。這種教育方式是不恰當的。

真正的密切配合應該是:觀點一緻,态度不一緻。所謂态度不一 緻,就是在觀點一緻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父親給以嚴厲的批評,甚至采取必要的懲罰措施,母親則須在肯定父親做法的前提下,用比較溫和的态度分析孩子的過錯,分析父親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

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到父母的威嚴,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也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錯。

2寵嚴分明,冷熱轉換

有些家庭是這樣的:父母的一方對孩子非常嚴厲,甚至到了嚴酷的程度;而另一方呢,也許為了給孩子以補償,則非常寵愛。這也是不恰當的。

在對孩子愛與嚴的問題上,父母雙方各自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能冷熱不變,不能一個一嚴到底,一個一寵到底。

真正的密切配合應該是:一方嚴些冷些,另一方寬些熱些,但偏嚴偏冷的一方,有時也有寬容和溫和的熱表現,偏愛偏熱的一方,有時也有冷峻與嚴厲的冷處理。

這樣,孩子才能從父母各自的身上得到溫暖和教益,也隻有這樣,父母在孩子面前才是完整的,才能樹立真正的威信。

3全面了解,有所側重

還有些父母的分工是:你管孩子的學習,我管孩子的生活。看起來是密切配合,其實不然。

學習與生活不可能截然分開,如果做父親的隻了解學習的一面而不了解生活的一面,很可能因不明真相而産生誤教誤導。反之,做母親的也一樣。

有的由于客觀原因,比如夫妻分居兩地,孩子隻能由一方撫養和管教,但這也不是說另一方就可以放手不管了。應該說,管教孩子是父母的共同責任,不管情況如何特殊,都應該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積極配合。

管教孩子的方式多種多樣,即使孩子不在身邊,也可以用寫信或打電話的方式來關心和了解孩子。

三、嚴慈相濟就要愛孩子和立規矩

當然,父母相互配合教育孩子最好不過了,但是作為父親或者母親,任何一方在愛孩子的時候也要學會立規矩。

如何愛孩子和立規矩呢?具體遵循下面3個原則:

1有些事,不能慣

有家長說:“家裡有規矩,但孩子耍賴也沒轍啊!”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聽你的原則,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來要挾父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

比如和孩子約定好每天隻玩半個小時iPad,但孩子一哭鬧,大人就妥協了,于是又多玩了半個小時。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第一次出現問題,大人就妥協,隻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将來找來更多麻煩。

2有的事,必須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長還認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幫孩子萬事包辦了,以後再培養也來得及。其實在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

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間久了,他才會在成長中學會自立自強。

3有些責任,必須孩子自己擔着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顔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别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盡可能想辦法恢複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其實《少年派》這部劇,描述的不隻是家庭和學校生活的點滴,也呈現了父母的付出與成長。同時,讓我們明白:親子關系是平等的,不是占有和束縛。

莫言說過: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為人父母,是一場關于愛和分離的修行,聰明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感到貧瘠和窒息,應該像林大為那樣,該呵護時能夠給孩子最濃烈的愛,該退讓時候,就大膽體面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