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人不彪悍枉少年》,又迎來了《我的青春也燦爛》,本以為又要鬧劇荒,沒想到又有一部國産青春劇強勢霸屏,更為重要的是其制作班底,還是我們的老熟人。

所以,你要是不好好欣賞一下,似乎有點不太近人情。畢竟,人家是打造了《最好的我們》和《你好,舊時光》等精品的制作班底,無論是制作水平,還是演員的演技,都不會成為我們群嘲的對象。

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這部我期待已久的國産青春劇,有點兒言過其實。雖說是出自同一個制作班底,但跟《最好的我們》和《你好,舊時光》相比,還不能算是同一個檔次的。

盡管在豆瓣上拿到了7.7分,卻還是一部評分虛高的國産青春劇,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這部青春劇沒有一點内涵可言,充其量隻能算作打發時間的陪飯劇。

...

而且,就裡面的劇情而言,可以說是毫無創新。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愛情套路,這部劇差不多都包含了。什麼“男女主不打不相識”,“女主家庭不幸福”,以及青春劇裡必備的“癡情備胎”。

我說,你還能更老套一點嘛?為什麼頭上挂着“國産青春劇”的頭銜,身體裡卻是一些換湯不換藥的青春故事呢?你不知道這些東西一旦看久了,就不再會是被人群嘲那麼簡單,更多的是一種從心而來的厭惡感和嗤之以鼻。

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國産青春劇的通病。因為,無論如何換湯不換藥,我們都會覺得好看。

要知道,青春劇的重點,并不是說劇情有多打動人心,演員的演技有多精湛,而是在于它是否與觀衆産生一種共鳴感。

就比如你看完《最好的我們》,你會說道;“看的我都想要再讀一遍高中了”。

還有《獨家記憶》,看過的人沒有一個不說道;“看完劇後,我都開始懷念大學生活了”。

所以說,青春劇真正的魔力并不在于其換湯不換藥的青春故事,更多的是在于其獨特的青春情懷,隻要這份情懷不散,那麼國産青春劇就能一直屹立市場而不倒。

...

可像這樣每年都要将校園生活拿出來懷念個一兩遍,實在是有點兒乏力的感覺。畢竟,同樣的飯菜次數吃多了,也會感覺索然無味。就更别說青春的故事懷念多了,也會讓你覺得像是在鞭屍。

更何況,這些青春劇的劇情又如此的相似,以至于你每一次看的時候都感覺像是在炒剩飯。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并不是我們觀衆不買你們的賬,而是你們并沒有值得我們買賬的東西。

要知道,深受韓劇、日劇和美劇洗禮的我們,對于看劇的眼光不可能止步不前的。你可以說我們挑剔,也可以說我們難伺候,但是作為觀衆的我們,也隻是想追一部好的青春劇而已。

記得《最好的我們》剛上映的時候,我們一度認為看到了國産青春劇的希望。畢竟,自《匆匆那年》以後,實在是沒有什麼眼前一亮的作品。而橫空出世的《最好的我們》,卻讓我們看到了國産青春劇的改變。

不管是《你好,舊時光》,還是《一起同過窗》,又或者是《緻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以及《忽而今夏》,還是今年上映的《人不彪悍枉少年》和《我的青春也燦爛》,都讓我們看到了青春劇裡不一樣的青春故事。

尤其是《最好的我們》和《你好,舊時光》,作為國産青春劇的改革之作,也注定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

不論是“最美的不過同桌那個他”,還是“最美不過青梅竹馬”,它們都以一種另類的方式打開了青春劇的方向。以至于有網友高呼:“終于可以看到真正的國産青春劇了”。

...

但是,這個真的如此嗎?好像并不是。随着《獨家記憶》的上映,網友紛紛表示導演劉暢還在原地踏步,要不然,不會拍出和五年前沒有任何區别的《獨家記憶》。

隻是,這并不是重點,重點是豆瓣居然給了7.7分。那麼這樣一來,就說明這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青春劇最大的觀衆,無非就是那些少女和懷有少女心的人。而對于這類人群來說,言情小說就是她們最大的精神鴉片,即使裡面的故事再爛,隻要足夠甜的話,再多的言情小說都不會看膩。

也正因如此,市面上的那些青春劇,大多都是那些言情小說改編而來的。而且,隻要你拍的跟書一樣,那麼你的口碑和收視就有了保證。就算你再怎麼抹黑,它都會在豆瓣上拿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分數。

你可能會覺得很滑稽,但這就是事實啊!隻要你的作品沒有毀原著的話,那麼就等于在明裡暗裡默認了你的評分。畢竟,那麼多原著黨也不是吹得、不就是一個評分嗎?分分鐘的事情。

隻是,不知道這算不算作我國影視業的一種悲哀。一部影視作品的水平,居然還要靠小說作者的寫作水平來決定,不管是誰,都覺得這是一件令人咂舌的事情。就更别說滑天下之大稽了。

要知道,誰都有長大的時候。如果說為了收視和口碑,而故意打造迎合少女們的作品,那麼都将會淹沒在虛僞的評分裡。因為,等她們從少女長成女人,你們一直所仰賴的依據也就蕩然無存了。

雖說會有新的一批少女長大,但你能保證這些能合她們的胃口?我想無論是哪一個導演,都不會有如此大的自信心。畢竟,衆口難調啊?更何況還不是同一個年代的人。

...

所以,與其想着如何去迎合年輕觀衆,倒不如專心打造自己的内容來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可能在你們看來這是一個很蠢的選擇,但我相信這一定是個最明智的選擇。

因為,打動人心的作品,才是永不變質的精神特質。

就拿《人不彪悍枉少年》來說,它怕什麼能夠同時收獲人氣和口碑,僅僅是因為人家講述了1966年的青春故事嗎、要真是這樣,那《請回答1988》就不會成為青春劇的經典之中的經典了。

其實,從劇名開始,這劇就已經将故事定格在大時代背景下去講述,那就是1996年;

1996年,亞特蘭大運動會,王軍霞獲得女子五千米金牌;

1996年,黎明在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獲得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

1996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人面臨着前所未有的下崗熱潮……


因為有這些時代大背景作為參考。所以當導演去講述《人不彪悍枉少年》的故事的時候,就會讓主人公們去融入這個時代;

楊夕為了拿到十分考上大專,參加女子長跑比賽:

司徒二條放棄月考去看黎明的演唱會

李漁的爸爸下崗,選擇下海經商……


這些與1996年密切相關的時代劇情,除了讓當年經曆過這些事情的80、90後有一份共鳴,更多的是讓那些00後的觀衆可以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震撼和感動。

所以,《人不彪悍枉少年》看似是在講述“飛車五人組”的青春故事,其實,還有一大群中年人的青春,甚至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巨大變革。

...

可能看起來格局有點兒大,但電視劇的立意還是滿深刻的。相比之下,《獨家記憶》就顯得内容太過單調,以至于在觀看的時候,就顯得太過枯燥。而且,除了一張張盛世美顔,我們還真的不知道看什麼。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明明還有很多可以拍的東西,為什麼非要停留在懷舊的層面上呢?難道青春劇除了不懷舊,真的沒有可以拍的東西嗎?

好像并不是,就好比《狗十三》這部電影,通過青春期少女養狗的故事,向我們闡述了從青春時期到成人過程中的殘酷和揪心。

還有即将上映的《少年的你》,通過兩個十八歲的少年,向我們展示少年是如何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成年人的故事。

...

所以,不是我們沒有東西可以拍,而是國産青春劇拍出來的東西,總是停留在懷舊這個層面,而忽略了對于生活的思考,以至于出現觀衆并不買賬的情況。

這并不是我們不給你們面子,而是你們并沒有做到尊重觀衆,要知道,把觀衆當成傻子的,我們自然也能把你當做傻子。畢竟,一個不尊重觀衆智商的作品,我們又為什麼要為它買單呢?

說了那麼多,就一句話;“文藝雖然是百花齊放的,但始終對得起觀衆的才是最後的大赢家”。

要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麼你再吹得有多好,國産青春劇也就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