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影視
豆瓣上《兩隻老虎》的評分有點低,原因是因為大家沖着葛大爺和喬杉的搭配進了電影院,卻沒有收獲期待中的爆笑。基本所有的笑點和梗都在預告片裡預告完了,剩下的笑料後勁不足,隻能讓人平添幾分笑不出來的尴尬。

這部電影作為一部喜劇有點得過且過,分析其中的故事也覺得力度不足,但是萬幸的是故事在喜劇中抓住了足夠的感情點,還是足以引起人很多相關的聯想。
看《兩隻老虎》拍攝的紀錄片時,會覺得這個故事就是一個靈光乍現搭配下一個靈光乍現。
李非面對鏡頭講述這部電影從創意到決定拍攝的過程都非常的随性,忽然有了靈感,覺得把兩個非常喪非常倒黴的家夥湊在一起能碰撞出很不錯的故事,于是就決定寫出這個故事。因為覺得《兩隻老虎》這首歌很契合,就起了這個名字。因為覺得張成功得讓餘凱旋做幾件事這樣才有趣,就有了張成功委托餘凱旋的橋段。

有了設定以後再去思索到底張成功要餘凱旋去幹什麼,然後再往情感上逐漸靠攏。
已經忘了到底是哪一位說過,作家創作一個故事,其實并非是列好了故事的梗概人物的生平才去完成,而是像種一棵樹那樣,扔下一個創意的種子,然後讓這個故事在自己的腦海裡自由生長。
很多時候作家自己都無法控制這個創意的種子能長成一棵什麼樣的大樹。
李非的創意,最終長成了一棵外形看起來還算勻稱的大樹,隻是可惜這棵樹非常的單薄,故事力度比較弱,在戳了現代人關于情感的幾個痛點後就收了手。
不知道是創作的時間有限還是李非刻意收斂了力度,故事感人之處雖然沒有用力過猛,卻又有用力不夠的嫌疑,而故事搞笑之處卻是确确實實的用力不夠。

在張成功委托餘凱旋完成的三個任務裡,李非面對采訪談的最多的就是那個問餘凱旋有沒有想要打一頓的人的那個。
當李非談到這個創意的時候,他說這個事件來源于自己親身的經曆,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就遭遇了這樣的校園暴力,被人天天打打了半年,因此此後的每一天都想要揍那個施暴者。
這也就難怪這一段變成了本片中情感最飽滿笑料也最足的部分,李非個人的感受在無形中加重了這一段故事的戲劇化和喜劇化。
剩下兩個部分或許距離生活更遠一些,所以力度終究查了火候。
在這一段打人的故事裡,從餘凱旋激憤的講述開始,故事就開始非常抓人了。當餘凱旋和張成功進了KTV,葛大爺終于奉獻了人生第一次的銀幕動作戲。

如今想一下真是很難得,葛大爺這麼多年來在銀幕上塑造了各種角色,居然沒有一個動手打過人。
而潘斌龍則榮幸的成為了被葛大爺在銀幕上抽打的第一人。紀錄片裡大潘很興奮,覺得非常榮幸。
當電影裡葛大爺的巴掌一下一下故作平靜的抽在大潘臉上,影院裡響起了爆笑。
都說電影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戲劇化的現實。但是當故事距離現實過于遙遠的時候,觀衆還是能感受得到這種飄忽和距離。三個故事隻有這個距離李非的情感更近,因此很正常的也距離觀衆的情感更近。

闫妮在本片中的角色略微令人有些遺憾,闫妮飾演類似的角色似乎有些太多了,矯情的帶着點十三點式的中年女性,對着愛情充滿嬌嗔的做派。第一次看還會覺得有些新鮮好笑,看得次數多了,總覺得闫妮的這種角色形象被過度消費了,無論給她換成都市女性還是村花,同樣的表演模式帶來的卻是影迷逐漸麻木。
公平點來講,本片在人生的思索上很成熟,無論是社會壓力焦慮還是成功學泛濫,現代人的生活的确處處都是糟心的點。年薪要多少才能算是在生活而不是生存?到底要住多大的房子開多貴的車?到底要去哪裡旅遊才最時尚?到底要看哪一位哲人的書?還是要看暢銷書?
到底怎麼才不LOW?

焦慮折磨着現代人,令人們做的每個選擇似乎都充滿了錯誤,每天睜眼都覺得自己舉步維艱,似乎每一步的錯誤都會導緻未來自己将會萬劫不複。
生活真的需要少想一點,多忘一點。
人每一天都會犯無數的錯誤,每一天都在萬劫不複的邊緣行走,有多少人回顧自己一天、一周、一個月的時光,會忍不住歎息,我已經很久沒有笑過了?
所以,“人生就是一個字:能過則過。”是本片的熱門台詞,能過去的事就過去吧,能忘了的事就忘了吧,能不計較就不計較吧,人生開心點,開心比很多事都要重要。

這種觀點,令人覺得心裡暖暖的,終于有個電影不是在告訴觀衆精英階層生活的多麼光鮮亮麗。
看完了電影,回想這個道理,然後對着這個似乎不夠好笑的喜劇片也能微微感慨:人生嘛,開心一點,能過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