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你好,李煥英》上映31天,票房達到52.5億,而且還在延期,票房還會上漲,盡管超過《戰狼2》不太可能了,但也是當之無愧的國内第二。這情況或許在春節檔之前是沒有人能預測到的了。

很多事情,一旦出了頭,話題自然就多了起來。躲無可躲,避無可避。

作為一個非電影專業人士,僅僅作為影院放映員的經驗來說,不可否認《你好,李煥英》是一部比較優秀的影片。

如果放在平時,票房起碼能上個五六個億。放在正常的春節檔,上個十多個億也正常。

如果春節檔再特殊些,比如今年,提倡就近過年,回鄉人數減少,當地留守人數增多,再者票價彪高,上個二十億,也是能接受的。

但是當票房超過三十億,而且勢不可擋,一鼓作氣四十億,五十億。這,視乎就有些超過電影本身的範疇了。

電影是一種試聽藝術,是一門可以容納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所以,從藝術的角度來講,一件作品的受衆是多方面的,一般都不會有完美呈現出來。

當然,自古還有種說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非要在票房上把電影的文化藝術水平分個名次出來,也是不科學的。

在電影界,高票房不一定就代表電影的質量有多好。有些高質量電影在各方面的口碑都非常好,票房卻不一定上的了個億。

票房的高低,應該不僅僅是電影本身的水平體現,或許更應該是現在國民物質生活和業餘生活的休閑方向表達。

《你好,李煥英》放映到後期,熱度不減反增,已經跟電影的内容關系不大了。國人喜好熱鬧和跟風的特點在此時表現的淋漓盡緻。準确的說,這個特點也不是國人獨有,是人類普遍的共性。

屢屢有人來影院搶買影票,完全不管排片信息,隻要是《李煥英》的票就買。也不會在意和安排時間。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李煥英》到底是個什麼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然後還有問,到底好不好看啊,都在買票,是是不是打仗的啊?

想起了前年的《流浪地球》也是如此,到後來看電影的人,更本就不明白什麼是科幻,地球怎麼還能流浪?但是仍然不影響其他看不懂科幻的人買票擁進影院。

《李煥英》電影票搶手,傳言出去也還走了味道。還有很多電話打來就說,把那李連傑演的電影,留幾張票哈。哭笑不得!突然間就想起三四十年前,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初期,影視文化匮乏的時代,隻要是電影,總會如同過年般的喜慶鬧熱。電影《一秒鐘》裡的場景跨時空再現。

如今,我們早已經不再因為稀奇而看電影了,不管有多牛的電影,後期都會在各種網絡渠上架。面對五六十甚至更貴的的電影票,為什麼還要蜂擁而至?

如果我說一句,生在如今的華夏,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國泰民安,歌舞升平。恐怕會惹來一些“鍵俠鍵語”吧。閑來無事,看看電影不是很平常的嗎,何至于這般虛假的“偉光正”?

這樣說吧,如果社會動蕩,或者病毒肆虐,食不果腹,民不聊生。那你會去看一場幾十塊錢的電影嗎?

《你好,李煥英》票房52億,是應該慶賀的事情。或許越過了電影本身。

齊帆齊第2期28天(4)篇 11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