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看到标題,沒錯和大家想的一樣,是近期一部電影的名字——《何以為家》。

    那天在廣州因特殊原因需要留宿一夜,便有了空餘時間去電影院和朋友看了這部電影,推薦已為人父母,或即将為人父母的朋友去觀看。

    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貧民窟,電影以倒叙的形式,片頭看到一小男孩雙手被鐐铐鎖住被帶到法院,審訊過程小男孩要說要起訴其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不禁讓人大吃一驚。

...

    接着故事來到之前的小男孩一家人的生活。小男孩叫贊恩,他們一家8口,除了父母和長子贊恩,其他都是女孩子,贊恩從小就肩負起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年僅12歲的他,在便利店打工,帶着妹妹們制作“糖水”賣錢,還有幫爸媽買處方藥制作類似毒品,将毒品溶解在水後,浸濕衣服曬幹,将“毒衣服”運到監獄供給囚犯。他們的生活都是這麼地不堪。

    一天贊恩發現的大妹“初潮”,便幫妹妹“獲取”衛生棉,大妹也就束手無策,因此她也很感激哥哥。

...

    作為6個孩子的父母,他們覺得女孩子“開花”了,也就可以嫁人了,畢竟再留在家,也是受苦,便沒經過大女兒同意,強行嫁給了一戶人家。即便贊恩已經采取行動想和大妹離家出走逃過一劫,但還是沒能阻止發生。

    這是故事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小男孩因為憎恨自己的父母與現在的生活,便隻身離家。

    他乘車到了一個遊樂場,遇到在其中打掃衛生的拉希爾,給了他一份差事,在拉希爾簡陋的“出租房”幫拉希爾帶孩子。拉希爾因為是非法移民,她要賺錢買到身份證,于是帶着一歲的兒子辛勤工作。

    一天拉希爾因非法入境被警方抓捕,沒法回家喂孩子喝奶,剩下贊恩一人,想盡辦法維持拉希爾兒子的口糧。

    過程中你知道一個12歲的小孩也能被激發出潛能,他使用自己父母用處方藥制作毒品的技能,獲得一筆金錢,但後來又被房租無情收回出租屋,同時把錢也拿走。最終贊恩無奈的把拉希爾兒子賣給了幫拉希爾做身份證的人,希望通過他把拉希爾兒子送去給人收養。同時賣身份的人告訴贊恩隻要他有身份證明就可以出去其他國家生活。

...

    于是贊恩回到自己的家,翻箱倒櫃也沒找到自己的身份證明,這是父母和妹妹們回來了,因為此事贊恩和父母大吵了一場,父親吵架期間把一張醫院的死亡證明拿給了贊恩看,當贊恩知道大妹死了,拿起刀就往她“丈夫”家裡沖。

    故事回到片頭的法庭上,贊恩起訴自己父母,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小孩,因為兄妹幾個活得很痛苦,父母在法庭上也說了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不是生活所逼,也不會落到如此結局。

...

    故事的最後一幕,贊恩撥打電話到一檔電視直播節目,向外袒露了自己年僅十二歲卻極端痛苦的心聲,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

    最終以贊恩在拍身份證照片的一個微笑結束影片,就是本文第一張圖片那張電影海報。

    電影看完了,分享下個人所感:

    第一,培養健康的親子關系。父母親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贊恩父母制作毒品的行為,竟然在贊恩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想起并使用,如果孩子沾上了毒品,那這輩子也就算完了。

    第二,珍惜當下,生活不易。這個世界還有多貧窮的世界,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觀影後現場許多觀衆眼裡都挂着淚水,為贊恩的經曆感到悲哀,同行的朋友一句話很能诠釋這種感覺:“有些人活着,就已經用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