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電影,叫《楚門的世界》,原本看完之後就想寫下感悟,可又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耽擱了,趁着記憶猶新,就今天記下來吧。

  “牆内的人想出來,牆外的想進去”,這是我對它最大的感悟。

  主人公楚門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裡,那是一個像世外桃源般的小鎮,而導演克裡斯托弗似乎擁有上帝之手,他随意調配着小鎮上的一切,島上的所有人都是演員,所有事都是策劃好的,唯獨楚門毫不知情,以為那就是他的人生。克裡斯托福為了不讓楚門發現他所在的世界都是演出來的,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用狗恐吓他,讓他親眼目睹自己爸爸的溺水而亡以至給他造成巨大心理陰影 ,從而使他喪失了走出去的勇氣。可假的就是假的,永遠也成不了真的。起初這一計謀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可看似井然有序的一切随着“爸爸”的“死而複生”被完全打破了。楚門開始懷疑他所在的這個世界,他發覺到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被監視着,發覺到所有人異于常人的反應,這使本就想為尋找初戀而走出去的楚門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定。

  電影裡面導演克裡斯托弗和楚門的初戀群演施維亞的一段對話使我印象深刻,施維亞質問克裡斯托弗的自私自利,而克裡斯托弗卻回答:“我讓他過正常的生活,你們所在的世界才是一個病态的世界。”在我看來,楚門的世界或許不是楚門想要的,但卻是克裡斯托弗想要的。就像父親把自己未完的心願寄托在兒子身上一樣,克裡斯托弗在楚門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願望。克裡斯托弗或許是對的,或許楚門的世界比現實的世界更加完美,但是有一點他卻錯了,他說“每個人都會接受眼前的現實”,他以為楚門是不敢邁出自己的舒适圈走向未知的世界的,但現實卻和他設想的完全不同。“以防再也碰不見你們,祝你們早安、午安、晚安。”就像楚門乘着穿過海面的帆船上的船頭上所雕刻的白頭雕一樣,他向往的是自由。或許外面的世界再不堪,但起碼是真實的,或許離開自己的舒适圈之後的他很難适應外面的生活,但他卻有勇氣跨出了第一步。

  我們何嘗又不是楚門呢。是要虛假的美好,還是要殘酷的真實。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很難抉擇的,都同樣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選擇後者所需要的勇氣恐怕更多。我們許多人都生活在由别人或自己所營造的一種虛假的安穩裡 ,苟且了自己,接受了眼前的現實。不想跨出,更不敢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可虛假的終究是虛假的,我們終将面對現實。如果喪失了跨出門去的勇氣,又怎知不會錯過哪些對的人和哪些美好的事呢?

  我向往桃源,亦無懼風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