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一個以德國普通階層市民,尤其是年輕人的視角講訴戰争影響的故事,4個多小時的電影,冷靜地介紹了戰争的本質--戰争對每一個國家的青年人都無疑是一種浪費。

  正因為是普通人,在戰争這個吞噬一切的怪物面前,理想消散,人性湮滅,自由被裹挾,罪惡卻無從清算。

  威廉與弗裡德黑爾姆倆兄弟即将前往蘇聯前線,他們的父親希望他們“為國争光”。在臨行前,父親充滿愛意的對大兒子威廉說:“你已經證明你自己了。”轉頭就對小兒子說:“至于你,你給我跟緊你哥哥。說不定,你也能成為一個男子漢。”言語裡充滿了失望和鄙薄。母親在兩兄弟臨走前對威廉說:“你要把他活着帶回來,答應我。”

  這個小小的細節就能看清溫特兄弟倆在家庭中的地位,父親明顯更偏愛當中尉的大兒子威廉,這源于1940年是納粹德軍的鼎盛時期,正處在二戰時期的德國在遇到蘇聯之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少國家被德國幾天就打垮了,閃電戰的威力讓歐洲各國叫苦不叠.也極大地加強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家裡有軍人便是無上的榮光。


...

  從一開始,導演就告訴你,戰争是需要全民背負責任的事情。希特勒搞過政變,但他上台卻是通過合法的民主選舉,他最廣大的社會基礎其實是窮人,工人、農民和城市中的小市民,隻要給點好處就很容易被煽動,如果多給點好處,那更容易狂熱。希特勒迫害、屠殺猶太人說是為了所謂雅利安人血統的純潔,深層原因是要掠奪猶太人的财富。

  片子裡的德國窮人看着猶太人被趕走,毫無同情,立刻心安理得搬進猶太人的房子,還痛罵”肮髒的猶太人“。參軍的德國士兵告訴班長:“我爸爸失業了7年,直到元首上台,他才有了工作,我才能用面包吃飽肚子,所以我要參軍”。

  保衛自己的利益,人民是最堅定最踴躍的,可這利益如果是帶血的呢?是罪惡的呢?不是法不責衆,是代價人人均攤。最後斷壁殘垣的德國證明這一點,遠在東亞被投下原子彈的日本,也證明了這一點。餓死幾百萬平民的前蘇聯,更加證明了這一點。跟着罪惡走,就都是罪惡,沒有誰是無辜的。

02

 

  片中五個典型的主人公,威廉與弗雷德漢姆倆兄弟即将前往蘇聯前線,哥哥威爾漢姆是國家武裝力量的中堅,國防軍,經驗豐富,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國家,相信政府和元首。

  弟弟弗雷德漢姆是大學生代表,喜歡蘭波和榮格的作品,他說過“戰争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壓迫出來”,為整個片子定了調。

 

  美女格雷塔歌聲優美、相信愛情。

  猶太人維克多,著名裁縫之子,與格雷塔是戀人,即便在1941年,納粹德國已經頒布法令,禁止德國人和猶太人通婚乃至接觸,但這不妨礙身為的維克多跟他的四位德國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

  有志女生夏莉則剛剛考出護士資格,也将開赴前線,在戰地醫院服務。這是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閃電戰前夕。

  這就是德國社會當時的縮影,抛開被希特勒的《我的奮鬥》蠱惑而追随的狂熱者,大部分德國人就是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毫無惡意的卷入了這場戰争。

...


  在對戰蘇聯的東線戰事之前,這四位德國人和一位猶太人組成的“小夥伴”們,在一個酒吧裡聚會慶祝。

  聚會上,他們歡笑、打鬧,肆意地喝酒、玩笑。氣氛很好,幾個年輕人随着搖擺樂跳起了歡樂的舞蹈,這時候一位不速之客黨衛軍高層接到舉報來到聚會上,格雷塔用自己的機智救了小夥伴們,之後五個人約定聖誕節回來再聚。

  在這群熱血翻湧的年輕人心裡,德國是個千年帝國,戰無不勝,這場對蘇聯的閃電戰也會很快就結束。

  那次聚會是他們青春的最後一場狂歡,此後國外漫長又屢屢受挫的東線戰役,讓五個人開始走上被曆史裹挾的人生,在二戰這場狂熱的有些可怕的曆史裡,他們原本珍貴的青春,被淹沒在曆史的泥石流當中。

...

03

  在德國對蘇進攻直至投降的四年裡,五個年輕人的性格和人生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可謂“突變”。


...


  哥哥威廉本已“戰功赫赫”,他作戰經驗豐富,意志堅定,在軍中很有威望。他相信軍人的榮譽和職責,要弟弟成為一個男人,帶着班裡的兄弟同生共死,盡力讓他們回家。

  戰争的殘酷和德軍對猶太人無差别射殺,使得哥哥逐漸轉變了過往立場,庫爾斯克會戰失敗後,蘇軍發動一連串巨型攻勢,殲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且趕出俄國領土,德軍再也無法對蘇軍産生威脅。

  威廉邊境作戰的兄弟們來了一批又一批,在激烈的巷戰中他們卻遲遲等不到救援,終于他意志崩潰了,最後他選擇脫離部隊,獨自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農舍偷生。


...


  威廉說:“剛參軍那會兒,我們為祖國而戰,到了後來,開始懷疑這一點了,就為戰友而戰,我們不能抛下戰友不顧,可是要是戰友都死光了,那再怎麼辦呢?……你還能為誰而戰呢?”

  他本不想當逃兵,可黨衛隊不由分說将國防軍的榮譽和犧牲踐踏在腳下,他放棄了,不相信,也不反抗,苟且偷生,就是為了活下去。

  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年輕人這樣沉淪,意志磨滅卻幸存下來的人,很難真正走出戰争,他們的餘生永遠活在罪孽裡,倒不如像弗雷德漢姆那樣死在戰争結束前來的痛快。

  相反,弟弟弗雷德漢姆則是一個愛好文學的反戰者,最開始他為了被槍殺的猶太小女孩差點和蓋世太保動手,但後來卻變得最冷血,殺俘虜,絞死俄國村民,讓俄國農民去趟地雷……弗雷德漢姆在持續經年的戰争中麻木,即便内心仍保有同情心,卻開始殺人如麻。直到最後潰敗,被包圍,有機會放下武器向美國人投降生存下來,他也沒有回頭。

...


  從進入戰争開始,他就死了,那個理性的大學生知道這條路的可怕,所以一旦選擇,他就用命來抵。他可以對身邊的十二歲的兵說:放下武器,你們可以回家,但他自己面無表情戰鬥到死,未必是為了贖罪,隻是想求個解脫。

  格雷塔為了拯救她的猶太男朋友維克多,選擇與黨衛軍高層保持情人關系,設法為維克多拿到了出境許可;同時她也渴望成名,愛慕虛榮。


...


  在她紅起來之後,到東部戰線演出振奮士氣,遇到了夏莉和溫特兩兄弟,面對昔日的好朋友有些虛榮浮誇。但在她對來接她的人擺架子,結果被無情地扔在戰地醫院後,看到醫院血肉橫飛,哀鴻遍野的場景後,迅速看透了這場戰争。

  她在回去後對啤酒館裡對狂熱的德國市民和軍人說出真話,“我們不會赢的,你若還想當英雄那得盡快了。”她不再用歌聲粉飾毫無尊嚴和人性的戰争,結果被舉報消極言論影響士氣,被關了牢房。直到死,她都堅決不再改口。


...


  夏莉為了救死扶傷來到前線,卻發現救不了死,也扶不了傷,救活的人就一定要上前線,殘了的人精神崩潰了。她曾一度為了“對國家的忠誠”,舉報了一位在戰地醫院當護士的猶太婦女,但“出賣”這一行為讓她内心備受煎熬。

  在德軍撤退時,夏莉不肯抛棄傷員撤離。然而當時被她舉報的猶太人,後來成為蘇聯紅軍政委後,在她被俄軍淩辱時,對她伸出了援手,讓她活了下來,回到柏林。她容顔沒有太多變化,但靈魂差不多枯萎。

  而維克多德國猶太人,本是著名裁縫之子,要子承父業,做自己喜歡的設計。在戰争開始就被驅趕,被屠殺。他眼睜睜失去了自己的愛情,進了集中營,狗一樣掙紮求生,和波蘭女人結伴逃跑,遇到俄國遊擊隊,卻發現俄國人一樣排猶,不敢暴露身份。

  伏擊列車的時候,看到被送往集中營的同胞在車廂裡掙紮,而俄國人卻厭惡地離開,将他們留在上鎖的車廂裡,留給德國人,最後他選擇回頭砸開車廂門,選擇暴露自己的身份,看着那些女人和孩子在陽光下的鮮花叢中逃離,獲得生的希望,他不後悔。


...


即使是讨厭猶太人的俄國政委,都沒有槍決他,而是讓他帶着槍走了。“維克多,你是個好樣的”。聽到遊擊隊被圍剿的槍聲他又義無反顧回頭去救,卻遇到了久違的弗雷德漢姆,兩個内心傷痕累累的人有些悲涼的續了會兒舊,就此永别。

 

04

  1945年5月,德國宣布投降。昔日充滿歡樂的酒吧幾成廢墟,當維克多走入酒吧後,等來的,隻有威廉和夏洛特,弗雷德漢姆和格雷塔已在戰争中去世。


...



  最後,作惡多端的黨衛軍高層,手上沾了那麼多鮮血的人,卻在美國人的庇護下,在新政府裡依舊任職。在維克多去找他詢問格雷塔時,推開了憤怒的維克多。

  活下來的三人知道這場已經結束的戰争對他們來說,除了浪費生命沒有任何意義。維克多再沒有了愛情,夏莉不再天真,威廉迷茫消沉。

  影片的最後他們舉杯,熬過了戰争。

  可戰争真的結束了麼?

  戰争壓迫出了人最醜惡的一面。看完片子,感覺渾身冰冷。“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如果能正視那些現實,正視我們自己的另一面,怯懦、自私、貪婪、兇殘……那我們就還沒有失去全部的希望。

  可能唯一遺憾的就是,人類唯一能從曆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