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小婦人》
你我皆可做可愛的小婦人


一部老電影,經過歲月的沉澱與醞釀,再看時别有一番風味,百看不厭,越看越欣喜。

改編自19世紀美國作家路易·梅·奧爾科特的自傳體小說《小婦人》,豆瓣8.4分,曾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六項提名,是一部關于家庭,成長,親情,女性等的溫情電影。

同時,這也是一部值得女孩子細細品味的著作。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争時期,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馬奇家四姐妹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曆。父親馬奇上了戰場,家中剩下媽媽和四姐妹相依為命,雖然生活艱難困苦,需要靠賣破布為持,但一家人其樂融融,溫馨且樂趣十足。

01精神富足的女孩子,多可貴


...

南北戰争爆發時,一家之主馬奇應征入伍,家中留下馬奇太太和四個女兒。

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經濟蕭條,馬奇一家生活貧苦艱難,不得已隻能靠賣破布為生。

女兒們生性純良,喜歡幻想。渴望能穿上一條漂亮的蓬蓬裙,享受美味的大餐,在聖誕節來臨時,能收到一份精美的禮物。

小女兒艾米失望透頂,反複說着:“沒有禮物的聖誕節。”是馬奇太太鼓勵女兒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比他們更貧苦的人家,去幫助溫暖他們。

即使自家溫飽成了問題,聖誕節那天早上,四姐妹還是開心地把熱氣騰騰的面包,奶油送給了貧窮的德國鄰居。

勞倫斯與孫子勞裡被四個天使般的女孩吸引住了,感動至極,出于感動和好客。他們邀請四姐妹一起享用美味可口的晚餐,作為聖誕節禮物獎勵女孩們的善行。

正如馬奇太太說的:“我希望我的女兒們美麗善良,多才多藝,受人愛慕,受人尊重,青春幸福,姻緣美滿……”

周國平說過: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人的稱号,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

富裕的物質條件固然重要,能使身體健康茁壯成長,行使于廣闊無垠的天空之下。但精神上的富足,更是略勝一籌。心生良善有愛的火苗,足以感染周圍的一切,随風撒下愛的種子,遍地生根發芽,精神永存于世,生生不息。

被愛滋養的女孩格外令人羨慕,被滋養的同時,生命也在醞釀芳香與醉意。


02家庭中母親的重要性


...

馬奇一家四個女兒,性格各有千秋。

大女兒梅格善良堅韌,溫柔體貼,一心要做賢淑踏實的家庭主婦。

二女兒喬則活潑開朗,獨立自強,脾氣暴躁,夢想成為一名作家。

三女兒貝絲溫順善良,善解人意,熱愛音樂,但柔弱缺乏主見,膽小内斂。

小女兒艾米生性活潑,長相甜美,總渴望長大成人以便扮演劇本中的“夫人”,熱衷繪畫。

馬奇太太因女而教,分寸拿捏到位,教育女兒總有一套循序漸進,緩緩而來的辦法。

梅格喜歡上比她年長許多的家庭教師,母親雖介意但仍然尊重女兒的感情和幸福為第一要義,支持她的選擇。

面對不能前往倫敦的喬,馬奇太太出錢尋好房子,鼓勵喬繼續作家夢,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女兒喜歡家,喜歡一家人永遠在一起,不分開,貪戀一輩子被親情包圍。于是留在家中,馬奇太太自始至終沒有嫌棄讨厭過貝絲。

小女兒艾美因不滿被姐姐們抛下,而獨自一人在家裡做計算題。憤怒把二姐喬的手稿投進火爐,氣的姐姐發瘋甚至要打她。

而馬奇太太沒有大聲跟着呵斥,隻是溫柔地抱着喬,告訴她:“你完全有理由生氣,這是極大的損失,但一定不要帶着怒氣入睡。”

微博上有句話說:“一個家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女性,一個好主婦,一個好媽媽,足以影響這個家庭的運轉。母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與寬度,睿智良善,明事理,有愛的母親,甚至可以打高分!”

馬奇太太始終沒有一句“我是為你好,你應該聽我的”之類的話,不以道德綁架每一個女兒,強加男尊女卑,女人沒用的道德理念,她做到了緩緩而來,溫柔慢節奏等待女兒們的長大,成人,出嫁。

母親的形象影響着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教育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母親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個情感傳遞者。

終是成就四個内心飽滿,靈動富足的女兒。

03對的人,晚一點也沒關系


...

大姐梅格渴望愛情,向往婚姻,樂于洗手做湯羹,找個可靠的男人共度餘生。喜歡上年長許多的家庭教師,為他生兒育女,操持家庭雜務。

生活一地雞毛,身心疲憊,苦不堪言,買不起漂亮的裙子。是馬奇太太安慰開解她,兩個人應該學着溝通,找出問題所在,共同營造小家庭。

二女兒喬坦率拒絕富家子弟勞裡的求婚,盡管對方生活優渥,足以讓她安心待在家裡創作,不為世事浪費時間。但喬不想因為虛榮而違背内心嫁給勞裡,她毅然選擇奔赴紐約并因此認識了一生一世的靈魂伴侶。

盡管教授巴爾兩手空空,年老色衰,空有一腔熱情。可是喬就是被他的眼裡溫柔和深情吸引住了,貧窮困苦也罷,容顔不再也好,對的人,牽起手,便是整個世界,一切都擁有了。

貝絲不幸去世,心心念念的的夢想終是鏡月水花,痛苦欲絕的喬抱着沒有氣息的貝絲,是巴爾冒着雨送着油墨香味的著作來慰藉喬。

而小女兒艾米在姑媽的資助下,前往歐洲學習繪畫。兜兜轉轉又遇到了勞裡,自此兩人敞開心扉,接納彼此,踏入婚姻的殿堂。

對的人,再遲也不遲。對的人,不會缺席餘生每場演出。

想起錢鐘書與楊绛的那封信。一個“慫”字,由此演變成“您”字。字裡行間,除了心有靈犀一點通之外,更多的是彼此心中有了對方。

對的人,合适的人,從來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互相欣賞,共同勉勵,哪怕隻言片語,一個簡單的擁抱,牽手,溫熱的氣息仍然可以透過空氣拂進對方的心房。

不因時間到了,年齡到了,畏懼世俗的眼光與條條框框,縱身一躍尚不熟悉的深淵裡。而是選擇等待,等待那個對的人,合适的人,款款而來,深情脈脈。

也許這就是甯缺毋濫,鮮花千萬朵,隻摘一朵的緣由吧?

文:山茶

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