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突是劇作的基礎。
好看的電影不一定非要火爆的大場面,主角和反派打得死去活來,隻要角色能陷入碰撞激烈的關系中,随之引發一系列的争吵,鬥争,對抗,故事就會變得精彩紛呈。
沒有大場面的《綠皮書》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并且赢得高評分(豆瓣8.9,IMDb8.3),依靠的就是各種層面上的沖突。
包括内心沖突,關系沖突,族群沖突。

①内心沖突
當角色對自己接下來的行動缺乏信心,猶豫要不要去做的時候,内心沖突就來了。
隻是電影不像小說,可以把人物心中所想毫無保留的寫出來。多數情況下,角色的内心掙紮需要演員通過表情,動作表演出來,當然還需要加上觀衆自己的推理和理解。
《綠皮書》沒有着重表現内心沖突,但簡單地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可以發現他們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決定。

Tony Lip決定接受Don Shirley博士的工作,是電影的第一個轉折點,也是整個故事的發起點。
Tony對Shirley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一開始他果斷地拒絕了工作。他其實根本不想幹,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經濟問題,Shirley再讓一萬步都不會接受。
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為黑人工作并不“光彩”,Tony再怎麼心胸開闊,也是要承受一定外界壓力的。從他扔掉兩個黑人技工喝過的杯子這個動作就能發現,外界環境影響了他對黑人的看法。


所以他面試完之後就是去喝酒消愁,面對一件不情願去做,又不得不做的事,人總是不那麼爽快的。
他會陷入一種掙紮,考慮怎麼做才是最有利的。作為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男人,家庭是他所重視的,如果接受工作有利于家庭,那麼他也義不容辭。
另外他的直爽個性,則減少了内心沖突的強烈程度。要幹就爽快地幹,然後痛快地拿錢走人。
就在建立Tony的角色個性時,這一内心沖突得到了解決。也就是說,編劇在解決沖突的同時,還塑造了角色。
這種巧妙的,非暴力的沖突解決方式,也是《綠皮書》隐藏的一大亮點。

②關系沖突
當兩個價值觀不同,或者信仰不同,目标不同的人相遇時,他們相互對立,關系沖突就會十分激烈。
Tony對Shirley就是典型的關系沖突。
他們在品味,習性,觀念上完全相反,于是把他們放在一個小空間裡相處,沖突便難以避免地發生。
兩人在車上的互動推動了第二幕的發展。
Tony嘲諷Shirley沒聽過流行樂;
Shirley吐槽Tony話痨;
Tony嫌棄Shirley吃個東西踉踉跄跄;
Shirley指責Tony做人不夠厚道。

沖突在監獄戲後的争吵上升到一個高點。
Shirley一直責怪Tony過于沖動,Tony卻認為自己是做了該做的事。一個認為應該忍住别動,另一個認為不能慫,很自然就吵了起來。
Tony進一步指出,Shirley根本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活在社會底層有多麼不容易,根本就是站着說話不腰疼。

Shirley怒了,他反駁道,自己所受的苦完全不比其他人少。
他雖然住在華麗的城堡,但卻要承受孤獨寂寞。他是有才華,隻是在白人眼中,他隻不過是彈奏鋼琴,以展示白人優雅的工具,社會底層遭受物質上的折磨,而他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Tony,我是誰?”
一句讓Tony啞口無言的台詞,還有那每晚一瓶的威士忌,道出了Shirley的無盡辛酸苦楚。

這場戲是電影的第二個轉折點,緊接着進入的第三幕,任務就是解決這場關系沖突。
解決的方式仍然是非暴力的,一場餐廳的演奏,标志着Tony對Shirley開始互相理解,互相認可。
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
當他們嘗試用對方的方式,其實理解對方也并不是什麼難事。

③族群沖突
世界上有着許多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群體各自有着不同的觀念和主張。像關系沖突一樣,族群沖突也是因為兩方面甚至多方面的意見形成對立而形成。
《綠皮書》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關于種族主義與黑人群體(反歧視)的族群沖突。
這個沖突在Tony和Shirley的旅途中一路随行,并且在第三幕,也就是伯明翰聖誕音樂會上徹底爆發。

Shirley被拒絕進入餐廳用餐,因為他是一個黑人。
雖說阻攔他進入的人未必是種族主義者,但毫無疑問,一股種族主義的力量在阻攔着他。
其實《綠皮書》還埋藏着一條暗線,Shirley南下巡演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能改變人們的觀念。
他與一對叫肯尼迪的兄弟在努力讓一個國家變得更好,當上總統的肯尼迪在國會上提出給予黑人公平權利的議案,他自己則南下巡演,希望用自己的才華澆滅南方種族歧視的火焰。

隻是現實情況遠比想象的要嚴重,要不是Tony數次解圍,Shirley根本無法完成巡演。
Shirley一路走來,從滿懷希望到沮喪失望,他心有不甘。
可能有人會覺得,唉都最後一場了,還折騰什麼呢?
就是因為最後一場了,才要去較真。
如果不能完成原來要改變種族歧視觀念的既定任務,那這趟行程将是毫無意義的。所以,面對“傳統”的阻攔,Shirley作為反歧視的力量,他絕不會妥協,也不會在乎金錢的損失,因為賺錢本來就不是目的。
他要是能破例進入餐廳,那将是美國南方的一次偉大的進步。這就是他來的目的,他力求能夠踏出曆史性的一步,這能影響當地人的固有觀念。

族群沖突到最後似乎是沒有得到解決,确實Shirley的暗線故事有些不了了之,經過這次巡演後種族主義與反歧視的矛盾還在,問題遠還沒有解決。
但Shirley不是主角,大背景下的族群沖突并不是重點,畢竟現實中這個問題還根深蒂固。
電影中把族群沖突的問題放在了角色身上,Tony是全片的靈魂角色,他是一個白人,一開始不喜歡黑人,這就是一種族群沖突。在與Shirley相處,見識過南方的“規矩”之後,他意識到歧視這件事情才是最惡心的。
于是,族群沖突在Tony的身上得到了化解。
而他和Shirley的“跨種族”友誼,就是沖突解決所得到的一個結果。


不要憑借衣着判斷一個人。——《綠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