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 「何以為家」影評
“我要控告的我父母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當看到這句話出現在電影海報上 我就決定要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
「迦百農」是電影直譯名,有着“亂和無規則”的意思,也是這部電影裡面的故事呈現出來的色彩。但是「何以為家」這個新譯名能夠一下子就擊碎中國人的心,所以我覺得這個新譯名真的取得太好了。
「從一個深淵掉入到另一個深淵」
我甚至不能稱 贊恩為男主,因為大部分這是他的親身經曆。當導演找到他的時候,12歲左右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還好真實的他 有着父母的愛。
影片中的紮因是長子,他們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上學,每天為雜貨商送貨和照顧妹妹們。
在他們父母的世界裡,生下孩子,或者說生下女生就是為了獲得彩禮,等女生出現生理期就把她們早早地嫁了,以便養活全家。而,不在乎她們是否願意出嫁、是否适合出嫁,似乎把自己的親身孩子當作一份交易來對待。作為黑戶,不能去醫院、不能去上學,薩哈的悲劇就在此無法改變。
當紮因從家裡逃到海濱城市認識了拉希爾的時候,我還以為紮因從深淵裡爬了出來,沒想到,隻是從一個深淵掉入到另一個深淵。但是拉希爾和紮因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區别:拉希爾從來都沒有想過逃避自己為人母親的責任,隻是作為黑戶的她,每天都冒着巨大的風險遊走在失去她孩子的邊緣中,直到最後一根稻草終于壓倒了她。那,如果當初可不可以選擇不要生呢?
當紮因母親跟紮因說“她懷孕了,并且希望是女生”的時候,我甚至都能聽得到紮因心碎的聲音。在她們的眼中,孩子,或者說女生隻是用來救助整個家的工具。
——「如果我當初有得選擇,我會做的比你們所有人都好」
——「是嗎?那你們當初有得選時,就不該把我生下來。」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既然你沒有生養他的能力就不要生下來」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這世界的資源在無數的家庭裡也是分配極不均勻的。傳統的觀念是,生孩子是逃脫這無可奈何的命運的唯一出路。可是現實是,生活得如此悲慘的你同時也把雙倍的悲慘帶給了你的家庭、你的孩子。
所以為什麼現在九零後在意識到自己無法帶給好的資源和環境時,都在無聲地抗議早生早育抗議所謂的婚姻。我承認小孩子很可愛,但是我們不能為了看見孩子的可愛就不負責任地把孩子生了,而不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好的教育好的照顧,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當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的時候,他們是否會怨恨。
「原生家庭」這個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被大衆談論起來,我們都有自己無法規避的原生家庭帶來的缺陷,也有很多無可奈何。
但另一種聲音是,父母把你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你們要感謝,不要總是說原生家庭怎麼影響你成為了你不想成為的人。
這個原生家庭的點和生孩子這個點有着兩個完全不能混合的讨論點:已經生下來的我們要勇敢且善良地去找出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不好的東西、如何讓自己的下一代規避這些缺陷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怨恨其實沒有用,為人父母也很艱難,他們也是從原生家庭經曆而來的。而生孩子在目前來說我們是有得選擇的,不要不負責任的就把你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
最後,
“微笑,紮因,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
這一幕我也笑了,影片中的紮因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光,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