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為觀止。歎為觀止

他讓一切迷影影像和元電影黯然失色

影像大緻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開篇”— 一個小孩在通過視覺看火車的到來,一個小孩通過振動發聲來聽火車的到來,揭示了電影是光、聲的藝術;然後觀衆落座、電影開幕,在标準的歡快配樂中電影開始……

二.“火車&馬”— 1.火車與馬的運動交替播放,馬匹與火車是電影曆史上最能體現“運動性”的兩個時代産物,這裡同時緻敬了1870艾德沃德用攝像機連續捕捉賽馬的運動圖像,道明了電影中“動”的原理;2.騎馬沖刺的人們被投影到列車上,馬是權利與自由的象征,列車則是電影本身。這裡我理解的是電影是導演的權利載體,完全服從導演的想法,一些馬摔掉了騎手,奔向自由,則探讨了導演生産的影像能否獨立于導演的意識。最後,馬跳到了列車上進入山洞……

二分半:工人加煤,幕後制作(好像是在按一排什麼東西?)與列車行進疊化,火車加速,電影成型。

三.“軌道&膠片” 這裡則解釋了上文火車與電影的關系。軌道的運動與膠片的運動同速,令人驚豔!工人繼續加煤,火車再加速,膠片再加速!然後畫面破碎分崩離析(但畫面一直都在不是嗎)與工人們搭建鐵軌(解構與建構?)

四.“火車&面孔”— 面孔可參考導演的早期作品“外部空間”,之前我們探讨了電影的産生與物質性,現在“面孔”作為一種典型的符号生成,映射到火車上,我們開始探讨電影是内容表達的載體,他通過構建一個個意象、符号來傳情達意(文本性)

五.“實驗的電影&商業的電影與電影工業的發展”先是借由頻閃的行進火車(讓人想到《Arnulf Rainer》)去蒙太奇了一些早期影像

...
火車大劫案—Edwin S. Porter(1903)
...
火車大劫案—Edwin S. Porter(1903)
...
回歸理性—Man Ray(1923)
...
對角線交響曲—viking Eggeling(1924)
...
機械芭蕾—Man Ray(1924)
...
貧血的電影—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1926)
...
别煩我—Man Ray(1926)
...
海星—Man Ray(1928)
...
早餐前的幽靈—Hans Richter(1928)

然後電影繼續發展 畫幅的變換、數字技術拼接成對稱的兩幅火車動圖 然後展示了一個火車特技場面

...
...

六.“結尾”-列車駛過,兩小孩走上鐵軌,看向列車駛離的方向(我本來以為到此影響結束,結果導演又玩了一個結構,在緬懷Kurt Kren、結尾字幕後又來了一個“尾巴”)火車拐彎,開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