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陳望道的生平為主題,在共産主義精神的引導下,穿插着從縫隙中尋找光明的共産黨員時代。從被指派臨時翻譯《共産黨宣言》到冒着逮捕的風險晚上向工人解釋共産主義思想,面對生命威脅堅持集資建設新聞館,在望道一生的短暫縮影中,可以看到他對共産主義的熱情奉獻,追求光的人自己也将成為光。
傳記電影的創作目的是讓觀衆心目中隻有一般形象的人物呈現立體,或者觀衆以前隻有模糊概念的曆史事件,可以通過人物的個人經曆變得生動具體。同時,要通過傳道者的“功績”,給觀衆帶來情感沖擊和思想沖擊,讓觀衆對生活有意義,得到深刻的理解。
陳望道是中國第一個完成《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的人。新中國成立後,擔任複旦大學校長25年。然而,許多觀衆對陳望道的了解或許到此為止。對于陳望道的人格魅力和内心曆程,恐怕一無所知。此外,如何讓新中國成立前陳望道的革命生涯對當下觀衆的生活有更深刻的啟迪意義,也是該片即将突破的藝術困境。電影《望道》并沒有用大概闊展現陳望道的生平,而是聚焦于1919年5月至1949年5月的30年革命和戰鬥生涯。該片旨在将陳望道置于最動蕩的曆史情境中,描述人物命運的起伏和内心的激動,突出陳望道一貫的精神品質和人格境界。陳望道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身份是“老師”,他保護學生的意識幾乎是一種本能。在電影中出現過很多。通過提升角色困境的層次,對角色的毅力進行了越來越嚴峻的考驗,讓觀衆看到角色的品質像鋼鐵一樣強大。在杭州的時候,教育部門面臨着禁止戲劇進步的命令,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但在他身後,許多學生停止上課支持他,同事們一起進退。他能以坦率、有尊嚴的方式冷靜地處理反動勢力的壓制。在上海大學就讀期間,國民黨軍隊直接沖進校園,開槍打死學生。陳望道沖到最前線與軍警對峙。此時,由于陳望道的地位很高,他承擔着更高的責任。他在危險面前的正義和無畏也是這個角色内心深處的表現。陳望道在重慶,經常面臨日本轟炸迫在眉睫的危險。他更加努力重建“新聞館”,用進步的思想武裝學生的思想。
當然影片的主要叙事是望道先生,但影片的次要人物描寫也非常豐滿,尤其是阿龍的犧牲。“作為一個純粹、積極、理想主義的愛國青年,他接受共産主義,但在受到反革命政府的殘酷攻擊和犧牲時卻看不到自己的血孩子。阿龍像望道先生一樣勇敢地獻身于共産主義事業,反映了許多從未後悔過的人。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黑暗時代發光。這部電影故意選擇了中國最黑暗的曆史時期。在看不到“光”的時代,有些人執着于探索、堕落或萎縮。在這樣雜亂無章的生活中,我們意識到陳望道在黑暗中繼續追求光明的價值。在那個覺醒的時代,探尋思想之光,尋找救國之路是社會潮流,也是有抱負的年輕人的自覺追求,就像今天的年輕人在互聯網世界裡翻山越嶺,努力向上,他們是國家的未來。
電影除了展現陳望道其人其事,還彙集了超高國民度的實力演員、演技優秀的影壇新秀、德高望重的演藝前輩,将陳望道身邊的友情、愛情、師生情做了生動描摹。
片中胡軍在片中飾演陳獨秀,與劉烨相隔20年再度合作,演繹這對摯友在戰亂中的深笃情誼,而影片也是首次将陳獨秀的晚年形象及生活搬上大銀幕。文詠珊飾演蔡慕晖,獨立果敢。作為那個時代的先鋒女性代表,與陳望道情投意合琴瑟和鳴。文詠珊表示:“他們兩個之間是互相尊重和支持的,這非常難得,特别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外還有王锵飾演施存統,吳曉亮飾演戴季陶,奚美娟飾演陳望道母親……影片幕後班底實力強勁,導演、編劇、攝影、剪輯等主創曾多次獲金雞獎等國内頂級獎項。實力演員與影壇新秀共同演繹,金獎幕後保駕護航,全力再現熱血志士的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