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狗的那天,推倒了爺爺,氣壞了奶奶,我内心突然蹦出來一個念頭: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啊。
當這個念頭出現時,我笑了。果然,我也被這樣的教育所馴服、同化。于是,我重新認真地去審視這部電影,審視在李玩身上發生的這些故事。
她所熱愛的物理,被父親改為英語,即便難過,她也不想讓父親太過為難;她珍視的小狗就這樣走丢了,為了家庭,可以假意接受那個并不一樣的替代品;她的天文展覽,又一次為了父親所謂的哥哥,沒有看到;她的委屈,她的痛苦,都因為父親,因為家庭,化作一灘苦水,自己咽了下去。弟弟從一出生就享受着全家人的關注,有着她從未有過的特權,過着她不曾體會的童年,而李玩需要的恰恰是家人的理解、關注與認可。
第一隻愛因斯坦(這個名字又體現了李玩對物理的喜愛)來的時候,她從不喜到接受再到依賴,正是内心渴望被關愛的孩子的表現。愛因斯坦走失的時候,她是那樣的痛苦,唯一能陪伴她的小夥伴不在了,她又要重新回到那個沒人理解的世界。第二隻愛因斯坦來的時候,即使她不願意承認,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沖突中,她也漸漸的接受了「新」的愛因斯坦。然而,因為弟弟與愛因斯坦産生的不可調和的沖突,她不得不又失去這個夥伴。至此,李玩已在兩個世界中反複痛苦反複受傷。
接近尾聲時,她和表姐走在街上,看到一隻形似愛因斯坦的小狗。表姐大聲沖上去質問這隻個是不是撿來的?是不是愛因斯坦,而李玩說:幸好它沒有認出來自己。
就這樣,李玩的銳氣,她的鬥志,她的堅定,她的信念,在一次次的不重視中,被這個家庭一點點的所腐蝕。
物理拿了第一名之後可以保送高中,所有人的态度都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謝謝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叔叔們的付出,謝謝媽媽生了個好孩子,唯獨沒有謝謝那個一直默默付出的李玩。
“爸爸,我給你點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爸不是好爸”

關于這部電影,關于中國式教育,還有很多話想說,但一時不知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