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青春》
看王兵的紀錄片時,我那被文化工業洗劫了的大腦,總是在“等待”一個轉折、一個批注和一個揭露。等着等着,終于知道它們是不會來的,自由的意識便生長出來。
在現實裡看是本來的真實,是不斷流逝的時間裡發生之事;在紀錄片這樣有人為剪輯痕迹的藝術影像中看,則是一種延宕,是有意的真實,即制作者所理解的真實。影像裡的時間太寶貴了,所以我看王兵的紀錄片總有一種感動,因為他允許一切發生,攝像機在“寬容地”看着面前的一切。換言之,他不使用剪輯技巧來刺激觀衆的神經,如果觀衆内心受到了震動,那完完全全是出于影像本身。在這個意義上,他讓渡出了導演的權力,表現出對自己所關心的個體更多的尊重,也表現出對觀衆多元解讀空間的支持。當我們看《青春》的時候,很難會有被“操控(manipulate)”的感覺,也不會有文化工業中被“生産(produce)”出來的感覺。不過,這種特點的反面就是:不被導演牽着鼻子跑了,便搞不清他想要表達什麼。但因為不同觀衆觀影的目的和喜好不同,這個問題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人批評《青春》裡的片段都是挑選過的,一方面所有的紀錄片都繞不開這個環節(就好像批評質性研究沒什麼代表性一樣),另一方面我認為王兵拍的是個體,不是群體,這些影像本就不是為了“呈現中國青年紡織工人的典型命運”而存在的,你看,它隻是在表現這一群人罷了。
2023年7月30日,L抱着極其簡單的想法來到這裡:想到喜歡的導演片子拍攝地看一看,走過攝像機可能走過的地方;四年了,這裡怎麼樣了呢?以下是L拍攝的一些影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發于微信公衆号“青木瓜”,更多影像可前往公衆号觀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