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帶情緒的吐槽可能語言不通、毫無邏輯)
今天比起8号那天看完時平靜了一些,可以不破口大罵,心平氣和地來吐槽為什麼這部電影讓本(不算太死忠的)粉絲如此失望的原因。開門見山地說問題吧,也懶得就特效、霍格沃茨布景等老優點進行誇了,說實話這些對于我這種劇情向的粉絲隻能算是錦上添花,但是連“錦”都沒有,也沒有啥太多談論“花”的必要了。
在我看來華納的短視就是這塊“錦”坍塌的最大原因,這點之前的@流風攬湖也詳細表達過,不贅述了。這種短視在我看來就是用拼湊的小視頻(這種小視頻審美主要體現在GGAD硬糖、紐特兄弟骨科、嗅嗅等小動物抖機靈等)般的劇情取代了主線矛盾的刻畫,讓主要矛盾表達無門、邊線劇情七零八落。
神奇動物系列建立在哈利波特系列構建的魔法世界之上的,比起波特系列早期兒童文學的定位,神奇動物想要表達的顯然更多,更加宏大,這也就意味着它不但要延續波特系列所塑造的魔法原則、精神内核等世界觀還要在此基礎上将波特系列的缺陷(反派的平面化、人物情感轉變的單薄等)進行改進,這樣不僅可以牢牢将“哈利波特”這個全球IP的粉絲牢牢圈緊還可以以電影的表達将更多的觀衆吸引進這個魔法世界,畢竟波特系列的由于要從原著改編電影情節也存在邏輯不暢、細節缺失的情況。正因為如此,神奇動物系列從前兩部來看其關鍵内容主要有:各類神奇動物的出現(電影工業的特效展示、尊重多樣性的觀念呈現、提倡環保愛護動物的表達)、魔法世界的世界版圖(第一部的美國、第二部的歐洲)、國際保密法之争(即巫師到底應該如何生活的議題——能力是否是一種原罪以及壓迫之下會産生的極端思想,這其中前兩部用默默然來體現壓迫下的消極産物,用格林德沃來體現壓迫下的主動選擇)、GGAD的感情線(GGAD作為哈利波特系列最大的暗糖)、主角各人的感情線(作為平等的人的愛、麻瓜和巫師的愛、有缺陷的人的愛)等。
從這些内容來看,主創所要表達的内容很多,但其最重要的、跨越了兩部鋪墊的矛盾(甚至包括波特系列就鋪墊起的矛盾)——格林德沃等大魔王為代表的巫師高于麻瓜派和鄧布利多等平等派的政治訴求的差異,而這個矛盾在這一部中仿佛消失了。
矛盾的消失的主要表現是格林德沃人物刻畫的失敗。格林德沃是哈利波特系列就闡述過的大魔王,哈利波特系列他的重頭戲主要是三個(老魔杖持有者、與阿不思年少時的相識和紐蒙迦德監獄中對伏地魔拷問的甯死不從),當然在大衛葉茨的《聖器》中這最後一段也被毀了。但從原著及過去兩部的人設安排來看,羅琳對于格林德沃這個角色的野心是比較大的——他不再是一個為了邪惡而邪惡的反派(參見伏地魔),他是一個有明确政治抱負的、在實現理想過程中與愛人漸行漸遠、手段與目的逐漸偏離的悲劇式人物。觀衆也會愛反派(這一點擁有DC版權的華納絕不陌生),格林德沃就是這樣一個受觀衆喜歡的反派。這樣的反派充斥着人性的本能(對力量的向往、對親密的無法抗拒)和權力對人的異化(因為自身卓越的能力而視比他弱小的人為工具),既有戲劇張力又能引發人的共情。但是,這個角色在這一部卻坍塌了,情感上,莫名其妙的工業糖齁得人發暈,也讓人無法共情。不知道是羅琳寫不好正經cp還是另外的編劇或者是華納公司迫切想留住cp粉,莫名其妙的告白和摸胸尬得我在影院坐立不安。血盟的設定更加讓人莫名其妙,血盟來自于愛而并非互相認同,因為彼此不認同血盟就毀滅了,請問你倆是隻在這時候才互相不認同嗎?政治理想上,格林德沃在這一部中失了智般的忘記了他追逐了兩部的默默然的象征意義——一個被壓迫的消極産物簡直就是反壓迫的吉祥物啊,隻知道叫默默然去打架和抓小動物,也壓根沒有利用巫師受到保密法壓迫而産生的交流上的壓抑、情感上的隔離反而試圖通過對小動物作法來證明自己獲取政權的正當性(???),此外其他情節設置更加無力吐槽,以力量見長說出“I HATE PARIS”的瘋癫反派竟然讓主角當衆打臉後一直傻站着(???),怎麼了為了在直播畫面多留幾分鐘好收加隆嗎?格林德沃的崩塌直接帶着的就是對立面鄧布利多的崩塌,因為沒有理念上的沖突就沒有鄧布利多正面的表達,所以連帶着電影裡的鄧布利多就如同一個隻知道繩索PLAY的英倫擺帥大叔。所以你們倆的矛盾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差異讓你們背叛了年少的承諾,鄧布利多又為什麼認同保密法對巫師(或多或少)的壓迫,沒有提。
至此,神奇動物系列本可以展示、表達的政治觀已經沒有了有力的載體。麒麟“非黑即白”設定的加入更是讓這部電影直接降智到兒童都信不了的程度。選舉程序的任意性讓人懷疑西方長久以來的民主、程序正義是一個笑話,政治領導人的“善良、純淨”的标準也跟羅琳之前對人物的寫作自相矛盾。斯内普曾是食死圖卻是哈利系列最讓人動容的角色、鄧布利多利用斯内普和哈利等人但他仍是最偉大的校長、克利切是純血家族培養出來的小精靈會罵麻瓜但卻是主人最忠誠的朋友····羅琳一向書寫人(或其他物種)的缺陷,也寫人(或其他物種)的救贖,我相信這也是這個系列曆久彌新的原因之一。現實生活中,民主選舉選的也不是一個人的至純至善而是他的理念、訴求,人們尋求的是保護、強大和認同,而并非假大空的說教。因此格林德沃政治上的失敗不會是因為他不夠善良、純淨,而是他并非在代表他的選民,而是在利用他的選民達成他的個人目的或者他所提議的新秩序并非能帶來一個更好的世界,而這在電影中也全然不見。
主線矛盾的崩塌,連帶的就是其他劇情的崩塌和邏輯斷裂。神奇動物全部工具化,導緻尊重多樣化的理念無從體現,隻有個别動物的特效場景讓觀衆拉回了一點“我好像在看什麼跟動物有關的電影”的感覺;莫名其妙的德國—不丹的選舉現場讓人摸不着頭腦,亞裔和南美裔候選人的憑空出現也讓觀衆感受不到合理性,魔法世界的世界版圖全靠架空;主角各人的情感線就更亂了,紐特的女朋友反正就是不來了,反而是助手邦缇日常兩眼桃心(也不知道為什麼美國傲羅辦公室主任為啥置身世界大戰之外,是公休假不夠嗎?)、奎妮和雅各布的分離和複合也脫離了主線矛盾表現得好像奎妮誤入傳銷迷途知返(可是事實上你倆之間的矛盾并沒有解決啊喂!)、紐特他哥經曆了喪未婚妻之痛可是狀态極佳随時耍帥反正也不知道他的任務是啥好像是表演直男舞蹈、不知道幹啥的法國高貴家族巫師不知道咋地就成了愛妹狂魔跟着鄧布利多走了也不知道他無間道一把是幹啥···真的很亂,亂到已經不想再吐槽以免拉近這個糟糕的回憶,亂到我看着三個被我拉進深夜電影院的朋友擡不起頭,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我逼我爸帶我去看大魚海棠的下午,隻是我怎麼也想不到這一次宰的就是我這個熟客。
看神奇動物2的那天傍晚,我走出海澱那家UME,站在路邊等車時跟同是影迷的朋友高興地手舞足蹈,當時的我能感受到華納這是要下一盤大棋啊以第二部預告片式的布局後面幾部必然呈現更完整的魔法世界。誰想之,第三部直接拍成死棋。雖然已經極力不想用怨婦的語氣來說這件事,但還是想說這個系列對我來說,遠遠不隻是一個消遣幾小時的電影。作為九十年代後期出生的小孩,童年就是跟哈利波特系列一起成長的,直到現在曆曆在目的是看完死亡聖器的手足無措,中學時《死亡聖器下》的放映場的激動與失落,在奧蘭多夢回對角巷和霍格莫德的興奮和圓滿、在每一個環球影城的城堡中逃離糟心麻瓜世界的愉快,現實的生活總是那麼糟糕,怎麼你們這個破公司拍的電影也要這麼糟糕,是一起擺爛了嗎,用毀滅對抗毀滅?
雖然如此,如果有下部還是會看,我恨我自己在這個坑裡爬不上去,任這個破公司宰割。到底有什麼辦法能不讓他們繼續毀IP了?可以衆籌求默默然帶我一起掃蕩一下華納嗎,畢竟演了兩部了你們也就這麼沒了,納吉尼也可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