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風殺》,我心裡泛起一種很複雜但又特别清晰的情緒。說不上震撼,也不算感動,僅僅是一種很罕見的理解感——我好像看懂了導演想說的東西,也理解了為什麼這部電影在豆瓣從開分之後一路下滑。
它不是一部讨好觀衆的電影,相反,它像一個固執的人,在所有人都沉默的時候,還在喋喋不休地講他的信仰、講他的“江湖”、講他的那點執念。導演就是這樣的人。他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信念貫徹到了結尾,哪怕看上去“沒邏輯”、哪怕觀衆不喜歡、哪怕會被當成“中二病晚期”。但也正是這種不計代價的堅持,讓我喜歡上了這部片。
電影裡的人物,一個比一個“執拗”,一個比一個“沒邏輯”。但在我看來,他們不是真的“沒有邏輯”,他們隻是活在一種與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的“舊邏輯”裡。他們的行事方式不是為了利益最大化,而是為了一種模糊又危險的東西——信念。

趙北風:信念如刀,不問歸路
趙北風這個人物,是全片的精神錨。他幾句看似瘋話的台詞,其實是他整個人生的注解。他說:“我不在乎錢,也不在乎命,甚至不在乎自己究竟在不在乎。”這句台詞在現在這個“所有人都要搞錢”、“搞不到錢就是失敗”的時代裡,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滑稽。但他不是在裝,而是真的這麼活着。
他用工資拉起一支隊伍,不是故意清高,而是他希望那群兄弟是為了“幹大事”而來,而不是為了幾個錢。理想主義?是。但也是一種極緻的堅持。他甚至幻想大家能理解他、跟他一起喋血街頭。但結果是,兄弟們成了“臨時工”,随時準備跑路,隻認錢不認人。他明白了,于是,他送他們去死。
這不是狠,而是一種殘酷的清醒。他終于看穿,現在的世界變了,江湖沒了,人心散了,信念不值錢了。

會計與李紅:舊世界的回音
會計這個角色其實很悲涼。他明白自己不是當老大的料,他隻會“發錢”。所以他說:“我橫豎都是死。”他不是軟弱,而是太清楚這世界的規則。他沒辦法像趙北風那樣不問後果地硬上,也無法像那些“臨時工”混口飯吃。他夾在中間,隻能看着自己一點點走向死亡。
李紅這個角色我很喜歡。她最開始隻是單純的想有個着落,後來變成希望妹妹能有個好着落。可當她發現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她沒有崩潰,而是兇狠地做了選擇——“同歸于盡”。她沒有太多大道理,她隻是執拗到最後的那個“人”。她的信念不是那麼高大上,但是真實而有力。

“你們隻信金錢,我信别的”

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趙北風說的:“我不在乎錢,我也不在乎命,我甚至不在乎我究竟在不在乎,我和他們不一樣。”

這句話其實可以看成全片的核心命題。導演其實在表達一個很簡單但很沉重的現實:大多數人都活在現實的邏輯裡,為了金錢奔波,為了生存妥協。但也總有一些人,他們活在自己的邏輯裡,執念成疾,為了信仰而活。

他們的結局也許是死亡、失敗,甚至被誤解。但他們仍然是“有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因為他們身上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念,才是人類真正最難得的東西。

結語:信念的代價,執着的浪漫

《大風殺》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它在節奏、結構、邏輯層面都有瑕疵。但它是一部有“魂”的電影。導演像趙北風一樣,明明知道這條路不會被市場接受,不會被大衆理解,但他還是選擇走下去。

這是一種浪漫,也是一種悲涼。

所以我喜歡這部電影,也理解它為何不被喜歡。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早就不再為執念留位置了。但我依然願意為這樣一部有信仰、有堅持、有靈魂的作品,鼓掌。

“執着的人未必成功,但他們讓世界不那麼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