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不拉看完全劇後才來評論。可以說是今年最好的諜戰劇之一,也是近年來劇情最有特色的諜戰劇之一。

也借用豆友“楊紫”的話,“真是一部優缺點都很鮮明的劇”。

如果對标諜戰劇巅峰作品,如“潛伏”等 ,這片中的史實問題和細節小bug實在太多(如南京1937年12月中旬就已被日軍攻占,民國政府内遷西南,南京大屠殺,複興社也改名軍統,可劇情都發展到1938年4月之後了,還一口一個南京方面,複興社,還從南京帶鹽水鴨回上海!)……還有如劇情是上海8月夏天(杜公館通行證上、女四墓碑上),人物的服裝穿着卻不符合季節;墓碑上人名的拼音方式,信件中出現的簡體字,度量衡問題(當時的1斤可是16兩)……作為史實控和細節控,簡直是不能忍。

最要命的,是裴如海“歸來”,這麼關鍵的劇情,完全可以好好着力描寫讓人信服的。如果拍成車子滾下山坡起火爆炸又墜入江中,大部痕迹消失,就合理許多;或至少也得借劇中人之口,多談幾句現場勘測車子殘骸内部看到的情況(如人體殘骸很碎等),唐賢平對刹車片的痕迹都這麼在意,幾個大活人炸死在車中,具體是怎樣的就這麼輕描淡寫就過了?!就讓裴又活了?難怪吐槽一片。

但,作為故事型諜戰片,此片又确實有獨到之處。

編劇。劇情發展不走常規套路,大小反轉不斷,有些燒腦。特别是劇情剛過半,就出現曆來國産諜戰劇中從未有過的極大反轉,當時真是瞠目,“這劇還怎麼往下演”。細節究竟如何發展,好幾位角色究竟什麼真實身份如何演繹等,後續真不太好猜,會吸引人一集接一集往下追。編劇寫人物對白的功力真是一絕,尤其是男一,送禮送畫撈人、欲推還就督察長那幾段,真是口才忽悠天花闆(還大部分是真話!),精彩至極。

人物塑造。曾看到過一段文字:”判斷一個劇好不好,其實有一個很淺顯的标準。看完劇後,你還能記得這劇裡多少角色,不僅僅是名字,而是連他們的性格特點都清楚……“ -----對這劇來說,幾個主要反派個個出彩,形象飽滿鮮明,全員智商在線,有的還頗有責任感有擔當有勇氣。其他劇中人物,隻要出現過,有名有姓有有台詞的,幾乎都有劇情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是打醬油過場。

但感覺編劇過于追求情節上的發展曲折,對劇中一些人物的塑造描寫刻畫還是欠缺,比如說女二女三,以至于很多人在前半部分看到她們就快進甚至棄劇。對唐賢平和陳烈的人物構造,也是想“不走尋常路“,導緻他們的心理、性格、行為發展,總有些說不通。

表現節奏。可說是“緊拉慢打”,各劇情間的進展節奏常常比較快,觀看時稍一分神不注意就可能疏漏,覺得情節有不對;但具體情節演繹發展描述時又比較細膩,節奏較慢,所以有些人會感到拖沓。

劇情邏輯。劇情的發展走向,上述的“緊拉慢打”,加上分集的節奏控制,常常出現一些當時看起來是劇情漏洞bug、邏輯不通之處,但基本上都在後續各集中圓了回來,形成自洽:若性急、沒有耐心往下看,會立馬就指責邏輯崩壞。

總之,編劇方面的上述特點,即使能大概估計到故事後續和結局,但發展細節和當事人命運究竟如何,隻好抱着“倒要看看你怎麼往下寫”的心态,追着看。個人最後是不開倍速,不再一覺得是bug或邏輯不通就煩就搖頭就cut,沉下心來觀劇,”就看你怎麼圓“。

導演。可以看出導演有自己的一些藝術想法和構思,在幾乎已被寫足拍透的諜戰劇片種上還是表現出一些新意。但感覺對此片沒有完全掌控好,細節有些粗糙,沒能精雕細琢。于是,劇中一方面表現出了狙擊步槍射擊後坐力大撞肩抖動這樣的真實細節,令人贊歎;另一方面卻又有30年代初的普通型勃朗甯手槍居然能連續打出9發以上的荒唐,為之氣結。尤其是看到報道,本片編劇是少見的全程進組現場跟劇的,前述史實中的錯誤現場改台詞就行,道具上的錯誤也都是常識性的,完全不應該:看來這位導演不是處女座。

演員表演。男角幾乎全線實力派,尤其幾位反派,眼神戲表情戲極為精彩。同樣是諜戰劇,演技不敢說能對打影視帝一把、老戲骨成群的 “北平無戰事”,但可以比肩甚至略超過公認男角群戲也非常出色的“黎明之前 ”。

女四表演也很出色,女一及格吧。女二女三演技就差強人意,劇中人設也不讨喜,後面劇情中略好一些。

男一張魯一,仍是“劇抛臉”,表演水準在線。演技比起他以往作品,沒有特别大的突破,但表演痕迹更淡,有些新特點。這和他劇中人設有關,多重身份,遊走于各方人物之間,表現出了不同的表情、眼神、儀态、肢體動作、說話特點,甚至口音都略有差别。受刑戲表現很是逼真。很多近距離面對面關鍵戲份,連眼神戲微表情都不能如其他男角那樣表現,隻能選擇更收斂的演法,有時眼珠眼肌全然不動,單從眼神就能感受到内心的種種波瀾,或僅憑臉部肌肉極微小的變化使整個面部表情逆轉。但幾場關鍵二人戲,如在碼頭與唐賢平對峙跳江前,失聯後重新看到領導老吳時,感覺表演若能再略放一點點的話,表現力會更好。

劇中一些小道具(金币、藥方等)的應用,構思頗有特色,多次出現前後呼應串聯起關鍵劇情的發展。

本劇一聽到對話就知道是拍攝現場原聲收錄。實際上,現在拍劇能否做到現場收聲,不僅能體現參演者“聲台形表”基本功中的台詞功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斷出這部劇的制作理念和藝術水準。

本片攝影、運鏡、用光、剪輯、美術美學基調等,也都有特點;服道化明顯是用心的;音樂這塊,風格不統一,從古典到西部,有的甚至有點”陰森“感,感覺不适。幾個高光片段和正面主題旋律,選用 了”鄉間騎士間奏曲“,比較有特色。

總之,這是一部不能和巅峰經典媲美,但是仍然很值得一看,一些情節和橋段頗有特點,各方面也用心制作的劇集;私以為正常評分應該在7.5/10左右,為鼓勵國産好劇,給8/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