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一起追這部劇,一邊看一邊吐槽,“趙尋就不能拒絕嗎?為啥這樣啊?我不理解。”朋友沉默片刻,說道,“你不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問趙尋嗎?我們應該問成功為什麼要傷害趙尋,為什麼無視趙尋的拒絕……”
我愣住,突然發現自己在追劇時站在上帝視角的輕飄飄的一句吐槽,卻是在潛意識裡帶着對趙尋的諸多苛責。細細想來,趙尋也不過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命運掌握在成功手裡。面對上位者的權力威壓,趙尋很難說出一個“不”字,即使是小聲的抗議,也會被上位者自然而然地理解為“欲拒還迎”“欲擒故縱”的故作矜持。

再說回趙尋,一個典型的内向讨好型人格,不善溝通,不喜社交,卻為了工作逼自己做一個在社交場上“遊刃有餘”的人,她做錯了什麼呢?上進是她的錯嗎?換位思考一下,領導暗示有意培養我們,帶着我們去酒局社交,難道我們會拒絕嗎?再換位思考一下,職業命運掌握在别人手裡,作為初出茅廬的職場菜鳥,事情發生在我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真的有勇氣和底氣去賭去發聲嗎?
上司的威壓是真,周邊人的目光更是一把把鋒利的劍。也許正是這些刀光劍影,才讓不勇敢成為常态。
縱然趙尋的猶豫糾結和不夠勇敢讓她在整個事件裡看起來不那麼完美,但這個世界上壓根不存在所謂的“完美受害人”,總有人緊緊盯着受害人,試圖找出“為什麼是ta”的證據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感”。
“ta不懂拒絕”
“咋不是别人呢?咋偏偏是ta”
但受害者就是受害者,這一點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面對傷害時,能夠勇敢發聲固然值得敬佩,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苛責有片刻不勇敢的人,這世界歌頌勇敢,也應該允許有人有片刻的不勇敢和懦弱。
我相信,趙尋終有一天會重新找到充滿光的方向,我也相信,當輿論環境變好時,會有越來越多的勇敢取代不勇敢, 我永遠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如果這部片子,能讓大家對“受害者有罪論”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能鼓勵一些人變得勇敢,我想,它就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