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評可能較為主觀,不喜勿噴。
本片諷刺了很多中式教育的現實問題,諸如學校為應對素質教育檢查開設美術課,文化課教師為成績不惜犧牲學渣的特長理想,使得本片頗有幾分現實主義色彩。
同時本片的真實還不僅僅體現在上述方面:本片的美術老師之所以能盛氣淩人,是因為他背後關系深厚;那些大談空虛理想的學渣們,最終長大後其所謂“理想”近乎破碎,并未完全實現。這是本片一個做得十分好的地方,沒有像其他兒童片一樣理想主義的空虛叙事。
但所有這些諷刺現實均建立在一個老套的劇情模式下,并選擇像國内大部分主流院線電影一樣以“小品喜劇”來進行叙事。國内小品喜劇的通病的是什麼?開頭多用搞笑段子,中間狂推主線,結尾卻兩度大轉折強行煽情。這種劇情模式在國内遍地開花,觀衆積極性卻逐步遞減,審美疲勞了。結尾時間又短,還要硬塞兩度大轉折深化主題,自然觀衆就能隐約感受到一種割裂感,就好像前面你還在品嘗蛋糕,然後有個人突然把你的蛋糕推掉硬生生拿着根黃瓜強塞進你嘴裡,你的感受是什麼?就是這種割裂感。
知乎上有段話我覺得說的很對:
不要說「喜劇的内核是悲劇」,喜劇的内核就是喜劇,不要試圖通過「寫一個悲劇換張皮」去走通往喜劇内核的捷徑,或者去搞一個金凱瑞、卓别林那樣的「經典」,因為你隻會走到春晚小品上面去。悟性好的話可以花大量時間改出一齣陳佩斯那樣的小品,悟性不好你就會搞出這種強行煽情的劇本。
諷刺的就是國内喜劇這種爛俗的劇情模式。國内喜劇之所以無法完全好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套劇情模式。本片原本是諷刺現實走向悲觀的一部電影,硬生生要走“小品喜劇”這條路線,而且是春晚小品那種插滿段子的喜劇,不過把這種春晚小品拉長拉長再拉長,挺無聊的。
所以本片題材雖然很真實到位,但硬要選擇小品喜劇這種俗套劇情模式,我覺得挺可惜的。如果你喜歡這種叙事,那如果整個院線都是這種叙事的電影,你何嘗不會感到審美疲勞呢?标題類似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之所以口碑好,是因為它不是春晚小品,脫離了小品式的叙事,自然能讓觀衆共鳴。而本片隻能說是小品喜劇叙事下的又一個模闆化制品。
隻能希望國内這樣的電影越來越少吧
真實的題材,小品式的俗套劇情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一部毫無創意的古偶鬧劇
一星給情懷,另一星給在電影院吃的爆米花。不說别的,不說他的建模打鬥場面,隻說基本的人設劇情方面。前半部分一股子供向動畫片夾雜古裝偶像劇的味道,基本隻要看一眼就知道誰是正派誰是反派,個性異常鮮明。高冷男主(INTJ)與活潑女主(EN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