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胧月,不得不提甄嬛碰瓷皇後事件。
今天想聊聊胧月世界裡人性的【微芒】,它無關是非對錯。
茉莉不會對胧月是否撒謊做抽絲剝繭的探知,隻是嘗試着從孩子的世界裡來,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已經長成大人的我們,還記得自己孩童時的模樣麼?
就從危急時刻胧月為什麼會挺身而出說起吧。
第一次看覺得這個小姑娘好勇敢啊。多少嫔妃跪在地上大氣都不敢喘,一個6歲的小孩兒卻主動走進了後宮鬥争的旋渦。
果然無知者無畏。
這時候在熹貴妃與皇後你來我往的唇槍舌戰中,根本沒有人注意到胧月,如果不是她自己站出來,誰也不會去Q她。
她躲在暗處看到整件事情的經過也無人知曉,幹什麼要趟這趟渾水呢……
成年人世界做決定的基礎是衡量對錯得失利弊。
目前局勢一片混亂,皇阿瑪态度不明,站出來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後果怎麼樣,自己會如何,事件中的人們又會是如何……這種時候自然要明哲保身。
可是這個小孩兒,偏偏反其道行之。
危機時刻,在沒有人教導,沒有人輔助的前提下,對皇後一招緻命。
實在是佩服這個小小身軀的大大能量,不愧是胧月大魔王。
有人說那不是因為敬妃教的。
沒錯,就是因為敬妃的一番話,說:“你熹娘娘越是得寵,越是有人要害她,所以胧月,答應額娘一件事,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要保護熹娘娘,别讓皇額娘欺負了她。”
胧月才行動的。
這就是孩子世界裡的可貴之處啊。
韓寒說:“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隻看利弊。”
茉莉覺得不對,小孩子根本連對錯都不分,他們的世界裡明明隻有【愛】啊。
當我們接近孩子,是不是會發現,孩子和誰相處的時間久,就會更粘着誰,更離不開誰,更喜歡誰。
是不是誰對她好,她就對誰好。
是不是對她好的人要她做的事,她心甘情願甘之如饴,從不計較盤算。
有沒有可能胧月站出來也是出于這樣一種邏輯。
無關是非對錯,更無關利弊權衡。
胧月對整件事有兩次觀察。
第一次是甄嬛、敬妃、端妃三人哄着孩子們玩兒時,靈犀公主一句“姐姐追着姐姐”驚醒了夢中人,讓她們探知到宜修害死了純元的秘密。
事關重大,三人趕快讓乳母把孩子們抱走開始八卦,正說的起勁兒時,胧月出現了。
前面的話聽沒聽到不确定,但鏡頭給到胧月時,端妃正在說:“我和你一樣恨極了她,然而再恨,如果我們不能一擊将敵人擊倒時,隻能極力地忍耐。”
僅就端妃說的話,胧月捕捉到的關鍵信息有敬妃額娘在恨一個人,并且想要擊敗她,至于這個人是誰暫時不知道。
後來敬妃帶胧月回宮說了上面那段無論如何要保護熹娘娘的話,這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信息,就是敵人是皇額娘。
第二次是在甄嬛和宜修争執之際,胧月在後面出現了。
她出現時雙方還沒有動手,那麼後面甄嬛摔倒,如何摔倒,不出意外胧月應該是看在眼裡的。
她從中又捕捉到一個信息,誰摔倒和如何摔倒很重要。
以上種種,在胧月的小腦袋裡構建出一個結果,皇後是敵人,隻有說皇後推到了熹娘娘才能達到端妃說的“一擊将敵人擊倒”的目的。
比起勇敢,這件事更令人驚歎的是孩子們對信息驚人的整合能力。
即便足夠勇敢地站出來,恰如其分的表達和一擊斃命的實力,才是這場戰役真正的精彩之處。
誰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大人的世界才是騙人的。
如果胧月真的聽到了看到了這麼多對話和畫面,那整件事情對一個孩子而言沖擊力簡直太大了。
平日慈愛的額娘們,都在做什麼啊!
第一場對話大家讨論宜修害死純元,那麼宜修是壞人,敬妃教她保護熹娘娘,是正邪是非的對抗。
可是第二次如果看到了全過程她就明白并不是宜修推了熹娘娘,而是熹娘娘故意為之。
究竟孰是孰非?
這些在這個小姑娘眼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敬妃叮囑她的話。
孩子并非無知,而是選擇了去【愛】。
隻是因為她喜歡敬妃額娘,想要額娘開心,因為額娘給了自己關鍵信息,就是當“皇額娘”“欺負”“熹娘娘”時一定“要保護熹娘娘”,如果她這樣做了,額娘就會開心,所以她就這樣做了。
至于其他根本不在小姑娘的考慮範圍内。
這不就是生命之初【愛而不自知】的深情麼……
後來的我們,是否還擁有這樣的簡單、純粹和愛呢?
好遺憾,歲月帶給了生命痕迹的同時也洗刷掉了最初的胎記。在層層覆蓋的時候我們對失去竟一無所知。
長大的我們常常把複雜定義為高深,對小孩兒世界裡的簡單、純粹嗤之以鼻。
對愛也計算起了加減乘除。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一場生命的課題。
還好“總有人正年輕”,給我們機會去領悟。
另一件事是敬妃教導完保護熹娘娘後,胧月的回應是:“這話額娘說過多次,我都記得。”
孩子選擇去愛的同時也選擇去聽、去感受、去模仿、去學習所愛之人。
敬妃愛胧月,胧月愛敬妃,所以敬妃怎麼教,胧月都會聽。
如果愛可以跨過是非對錯,是不是思細級恐……
很多人以為孩子小時候沒有想法,什麼都不懂,道理要長大了才明白。他們往往忽視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東西其實是從小養成的。
俗話說“三歲看老,七歲定終身。”
這話常常用來指責孩子不成器,卻很少用來反思為人父母的不稱職。
抱怨本性難移的時候很少有人問起,本性的來源是哪裡?
有一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需要治愈的并不僅僅是那些撕心裂肺的痛楚,有很多細水長流養成的習慣同樣令人神傷。
一些壞習慣,真的很難改掉。
身為父母,請以身作則,不要給孩子樹立壞榜樣。
作為曾經是孩子的大人,如果常常因為身上某些習慣而自責,在努力改正的同時,也可以稍稍寬慰。
或許不是自己,而是從小的潛移默化把我們塑造得如此這般。
那些成長裡的點點滴滴,會化作骨血和我們長在一起。
故事的最後,胧月一句“皇額娘推了熹娘娘”把皇後徹底釘在了恥辱柱上。
幾年前禁足中的菀嫔早産生下一個女嬰,皇後聽到消息,長舒了口氣,說道:“公主,好啊!”
本來這個孩子能生下來已經是意外,是皇後作為打胎隊長的失職,心裡一定緊張死了。
她擔心甄嬛此時生出個皇子,母憑子貴。看胖橘的樣子,即便生了個公主都忙不叠地跑去碎玉軒與甄嬛求和,如果是兒子簡直要不得了啊,還怎麼可能舍得把孩兒他娘放出宮去。
皇後更怕多一個男孩兒會把她手中永遠在長高的三阿哥給比下去,失去有利的皇子就是失去了下半生的權力,那麼接下來她會怎麼做,不敢細想。
結果上天垂憐,是個女孩兒,這一刻皇後或許會暗自竊喜,任憑怎樣丫頭片子也翻不出什麼花樣。
上天垂憐的不僅是皇後,更是這個孩子,逃過一劫。
隻是皇後萬萬沒想到,最後扳倒自己的,正是這個她曾瞧不上的姑娘家。
回看《甄嬛傳》會發現很多開始的“輕描淡寫”變成了後來的“一語成谶”。
時間地點人物立場條件……稍稍挪動一個變量,結果便很難預測。
人生縱使步步周旋,時時警醒,如皇後般算無遺策,還是會有漏網之魚,枝節橫生,出現【意外】。
對【得到】,對【失去】,不如高高舉起,輕輕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