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美好的,有着穿過烏雲被陽光包裹的希望。可陽光終究匮乏,有些人的青春中恒常不變的,是被陰影籠罩着的殘酷現實。

讨論殘酷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英國有《去他媽的世界》,韓國有《巨人》和《人間課堂》,美國有《大象》,日本有《壞孩子的天空》,法國有《四百擊》,中國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以及,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獨具個人特色的真摯之作《媽咪》。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

媽咪

Mommy

導演: 澤維爾·多蘭
編劇: 澤維爾·多蘭
主演: 安娜·多爾瓦爾 / 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 蘇珊娜·克萊蒙 / 帕特裡克·華德
類型: 劇情 / 家庭
制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2014-05-22(戛納電影節) / 2014-10-08(法國)
片長: 139分鐘
又名: 親愛媽咪(台) / 慈母多惡兒(港)

...

16歲寫下劇本,18歲時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斬獲戛納電影節三大獎項。

26歲成為該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年輕的評審團成員。

他就是“戛納親兒子”——澤維爾·多蘭。

...

多蘭本人和他的電影的都給人一種憂郁的文青氣質:

悠揚的慢鏡頭、痛苦的情緒、緩慢的節奏、人物之間的長對話、藝術性強烈的色彩與構圖等等,頗有王家衛的電影的感覺。

《媽咪》是他執導的第五部劇情長片,故事講述一位單親媽媽和患有多動症的兒子史蒂夫之間的故事。

1、相愛相殺的母子

故事開頭,單親母親戴安到拘留中心把兒子史蒂夫接走。

她的兒子和三個夥伴在咖啡館縱火,導緻一個孩子燒傷住院。

工作人員告訴她,這次保釋這是給史蒂夫的最後一次機會,政府将頒布新法律, 如果父母無法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負責,則需把孩子送回拘留中心。

母親戴安告訴工作人員:“我絕不會把我的兒子送回去。”“我知道你們的伎倆。”。

...

母親沒有學曆,沒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社保。

她的所有缺點都被史蒂夫繼承了——心情好時像天使,心情不好時瘋狂又暴力,極端時處事和魔鬼無異,孤獨時又脆弱如孩童。

這對母子的人物色彩都非常強烈,兩人的相處模式也是相愛相殺。

...

聽到兒子心碎地說:“我連垃圾都不是” ,母親安慰他:“你當然不是垃圾,當然不是,你是一個王子啊,親愛的。”。看到兒子被律師扇了耳光,母親也會以眼還眼替兒子出頭。

她愛他,但這愛是糟糕的愛。

受母親影響,史蒂夫患有多動症,滿口髒話,舉止粗俗而有趣。他熱愛音樂,有些無賴,卻也不失天真稚氣。

...

...

聽到母親被司機辱罵,兒子會狂怒暴走;看到母親哭得像個小女孩,他會給她擦眼淚,承諾她:“我要照顧你,我要保護你。”,眼神是清澈見底的溫柔。

...

...

他對母親有着極深的愛與依戀。

然而每當出現矛盾沖突時,兩人第一時間都會唇槍舌劍,互相傷害。

史蒂夫把不知來曆的項鍊送給母親,滿心歡喜得到的卻是母親的怒斥,氣急敗壞之際被母親誤傷。

這種極其複雜矛盾的真摯情感來自多蘭的親身經曆,再加上演員舒适自然的表演方式,讓觀衆聯想到自己家庭中交流的壁壘與隔閡。

...

暴戾、邊緣的主角,審美趣味下是一個嚴肅的議題——問題青少年的教育缺失。

十歲的時候,史蒂夫的父親去世,欠下的債款讓母子二人的生活捉襟見肘,母親沒有教他怎樣才能排解内心的痛苦,史蒂夫經常做出一些暴力行為,不得不被送到少管所。

他需要被認可和長大,需要自由,需要學習,他需要有人來指引他去了解世界的複雜性。而這些,他的母親給不了他。

2、撥雲見日的情緒炸彈

困頓之際,新來的女鄰居凱拉好心為史蒂夫包紮傷口。

...

萍水相逢,卻頗有惺惺相惜的感覺。

患有失語症的女鄰居便以家教的身份進入了母子二人的生活。

...

...

...

三人由此産生了奇妙的平衡,他們從各自生活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意外地釋放自我,依偎着彼此的溫暖。

于是,全片最驚豔的一幕出現了——

...

電影畫幅的改變像是一個情緒炸彈,窄得僅能容下一人的畫面變得廣闊,讓人激動得起雞皮疙瘩,引得戛納全場歡呼。

那一刻,對自由的渴望與向往,讓人長舒一口氣。

風一般的熊孩子,肆無忌憚地勇敢做自己。

他想要維持眼前的美好生活,一筆一畫認真寫作業,努力申請朱莉娅音樂學院,親手編了手鍊給輔導自己功課的女鄰居,笨拙地為自己做的蠢事道歉。

...

3、保護膜變成荊棘

但短暫的歡愉後仍是無窮盡的問題。

眼前有絢爛的夢,夢裡有重複的人。在戴拉的幻想裡,史蒂夫有着輝煌的未來,完成着自己的成長,邁入婚姻的殿堂,過上成功的人生。配樂蓬勃肆意,卻讓人潸然淚下。

...

多蘭随時可以讓你陷進失望,同時又給你希望,然後把你推進絕望中。

無論是具像化角色的内心世界,還是展示角色之間的關系,燈光強調了這些角色強烈的情緒。

《媽咪》的用光着色讓人眼前一亮,讓人聯想到青春美劇《亢奮》。但它的顔色并不像彩虹般缺乏體系感,多數情況下是使用三原色紅黃藍。

...

...

...

再配合畫幅被拉開的神來之筆,慢鏡頭的運動,以及噴薄流動的配樂,創造出本片獨特的視聽效果。

回到故事中,兒子的極端行為再三再四,因在咖啡館縱火的罪行而将被起訴。

...

我們在變好,世界卻覺得我們在沉淪。

...

事情已經超出控制,生活壓得她苟延殘喘,戴安别無選擇,她做了自己當初最不願做的事——把史蒂夫送回拘留中心。

“你他媽的把我當作垃圾丢在這裡!你讓我惡心。”,“你想讓他們電死我!”

從歇斯底裡的憤怒到躺在地上的痛喊乞求,史蒂夫覺得自己被母親再次抛棄。

...

現實催促他成長,疼痛隻有自己去消化。

本該是治療他們的人,卻成了把他逼向絕路的幫手。

本該是保護膜,卻成了束縛傷害的荊棘。

...

拘留中心裡,這個滿身傷痕的少年,此時難得一見的安靜。

母親沒接電話,史蒂夫對着話筒留言:“我真的太他媽難過了,因為你值得更好的兒子,而不是我這樣該死的垃圾。”。

...

他不是自己了,母親不再愛她了,這和地獄有何兩樣。

不論是《伯德小姐》、《四百擊》、《潛水艇》,還是本片,劇中主人公都渴望“出逃”,可拒絕成長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

最終,少年帶着狂喜奔向自由,逃離瘋人院,畫面戛然而止。

耳邊回響着他的那句:“盡管疼痛,我依然愛你”。

...

*本文作者: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