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相愛相殺”的母女,沒有迎來中國式和解
原創 阿嚏zzzZ 三聯生活周刊 2022-10-22 21:00 發表于北京
母職
《搖滾狂花》在開播之初給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女主彭萊和女兒白天“互相傷害”的情節,在這部總共12集的短劇中,有11集都在演彭萊和白天如何變着花樣地讓彼此不痛快。
彭萊從美國回來,和一堆老友叙舊,一幫人在她家喝得東倒西歪,白天回家看見了,直接潑了一盆涼水上去。這是娘兒倆時隔12年的首次重逢。緊接着,白天把彭萊帶回來的衣服扔了,門鎖換了。彭萊也不服軟,她拿強力膠把新鎖的鎖眼堵了,還把家裡電閘鎖上了。作為回敬,白天把彭萊卧室的門拆下來扔了,還因為在家裡放火驚動了派出所。更激烈的對抗是,彭萊背着白天想把二人共有的房子賣了,白天為了讓房子變成兇宅,拉開窗戶從四層跳下去了。
圖片
母女之間的關系鬧到這種地步,最直接的原因是,彭萊作為母親缺席了白天的大部分成長階段。白天五、六歲的時候,彭萊和丈夫白澤奇離婚,一人前往了美國追逐搖滾夢,一走就是十多年。這導緻母女二人再相見時,常出現于親子間的那種長輩對晚輩的關系非常淡薄。在劇裡,成年的白天幾乎沒管彭萊叫過媽,她永遠是直呼對方大名,而彭萊的性格也不愛擺家長架子,被白天惹急了,她會脫口而出“去你媽的”。這樣的相處模式跳脫出了傳統的母女相處模式,更像是兩個平等個體之間的碰撞。
到第六集的時候,彭萊的母親丁慧茹出場了。本就劍拔弩張的母女關系裡又加入了一個時而糊塗、時而清醒的外婆,老中青三代人的互動為這部劇帶來了很多搞笑的地方,但是在搞笑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超越于性格和血緣的,在代際中流傳的東西,比如愛的方式。
圖片
彭萊五、六歲時,父母離異并雙雙離家,留她和性情暴躁,還特别愛喝酒的姑媽一起生活。彭萊一直以為,母親離開後連一個電話都沒給自己打過。在分别30多年後,通過丁慧茹斷斷續續的回憶,彭萊才知道,母親那時候給姑媽打過很多次電話,但姑媽并沒有如實轉達。就這樣,丁慧茹在女兒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長久地挂念着她,彭萊則帶着對母親的誤會和怨恨活了小半生。
這樣的母女關系幾乎完整地複刻到了彭萊和白天身上。和丁慧茹一樣,彭萊也是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生下了女兒,也是在女兒五、六歲的時候選擇了離開。白天也像彭萊一樣,以為母親離開的這些年都對自己不聞不問。直到全劇的最後一集我們才知道,彭萊不是在美國吃香喝辣不回來,而是欠了很多錢回不來,所以這些年她隻能通過好友大崔偷偷地關心女兒。
圖片
丁慧茹和彭萊之間的疏離可以歸咎為交通和通訊的不便,彭萊和白天之間的矛盾則更多來自于她倆刺猬一樣的性格,不論原因是什麼,最終的結果都是,這三代人在面對至親時表現出一種一緻的擰巴——不是不愛,可就是沒辦法坦然地表達自己的愛,也沒辦法讓對方舒适地感受到這種愛,甚至越是愛對方,越沒法好好和對方說話。這種擰巴着去愛的方式,可能是一種比血緣更深刻,也更難去打破的封印。
圖片
也因為這樣,這部劇的最後沒有給出一個國産影視劇中常見的“兩代人的大和解”,而是安排了一個較為開放的結局。彭萊在腫瘤手術後陷入昏迷,不知道何時才能醒來。在這段期間,白天靠着大崔的講述,了解了一個更完整的彭萊,彭萊則是在睡夢中進行了一場自我對話,接納了那個有缺陷、怕受傷的自己。
理想
彭萊在姑媽的打罵中熬到十七、八歲,和大崔一起搭上了前往北京的長途車。在北京賣打口碟的那段日子,她認識了陳月和許多,三個人一起組了支女子搖滾樂隊,因為喜歡《末路狂花》那部電影而給樂隊取名“狂花”。
圖片
狂花火過,彭萊體驗過紅的感覺。帶着這種感覺,她去了美國,想要更進一步,成為世界級的搖滾巨星,結果輸得一塌糊塗。她被唱片公司解約,被國外觀衆噓下台,被告知“搖滾精神在商業社會就是一坨屎”。她為了搞音樂欠過高利貸,也自殺過,大崔打電話叫她回國的時候,她正住在治安情況可疑的社區,每天沉溺于酒精,那時她的工作是養老院的護工,偶爾有機會,能去華人婚禮現場,彈唱一首《愛拼才會赢》。
彭萊回到北京後,以前一起玩搖滾的那些人為她接風,飯桌上聊起來才發現,大多數人早就不搖滾了。當年狂花的另外兩個樂手,陳月轉型成了流行歌手,許多去經商開公司了,大崔雖然去哪都堅持穿個皮夾克,但他實際的身份是火鍋店老闆。十幾、二十歲的時候選擇搖滾,或是任何一種比較叛逆的反主流生活方式,都帶着一種天然的正确性,但很少有人能一直如此。如劇中人所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一輩子活在搖滾的夢裡。”
圖片
彭萊是這撥人裡追逐搖滾夢最久的那個,如果按照通常的勵志套路走,創作者隻需要讓經曆過重重挫折的主人公最後獲得成功就行了,但《搖滾狂花》沒這麼幹,在這點上它有點像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它講述的是失敗者的失敗,就像彭萊自己說的那樣,“我不是那種擁有頂級才華的音樂人,我這輩子最愛的音樂什麼都給不了我,我也給不了音樂什麼”。
圖片
《百元之戀》劇照
為了國内水漲船高的演出費也好,為了那顆又被撩撥起的搖滾的心也好,反正彭萊回來之後想要東山再起,整部劇裡她的複出演出有三次半,沒有一次成功。第一次是她的個人專場,因為在上台前喝了太多酒,上台後她還沒開口唱,就暈倒了;第二次是重組後的狂花樂隊的首演,因為前一天在酒吧駐唱被客人整蠱,彭萊嗓子啞了,又唱砸了;第三次是在一檔音樂類綜藝節目的1V1淘汰賽時,為了确保晉級,彭萊選了所有樂隊裡實力最弱的,也就是白天的樂隊進行較量,但是在場上她因為腫瘤導緻突發耳聾,唱成了車禍現場,狂花被淘汰了。最後那半次是在綜藝節目裡樂隊合作賽時,彭萊手術前的最後一個願望就是,留下一次完美的演出,所以她求白天,希望白天在挑選合作樂隊時選狂花。白天答應了,但在比賽現場,她隻請了狂花的貝斯手陳月上場幫唱,一切準備就緒的彭萊連登台的機會都沒有。
圖片
這是女兒對于母親的報複,也是整部劇中,白天對彭萊最殘忍的一次報複。白天這麼做的原因不是因為彭萊淘汰賽時的選擇,而是她發現,在彭萊的世界裡,搖滾樂好像永遠比自己這個女兒重要。
圖片
《搖滾狂花》最反套路的地方正是,它塑造了一個把自己的理想置于母職之前的媽媽。有人認為彭萊這個角色太自私了,可是那種幾乎成為默認條款的“母親必須時刻以孩子為先”,何嘗不是一種母職懲罰呢?彭萊這個角色和一些老劇中的母親形象有共通之處,像是《危險旅程》中的林姐,《空鏡子》裡的孫麗,以及港劇《第三類法庭》中韋金玲……用當下越來越嚴苛的觀劇道德标準去衡量她們,她們可能都稱不上好媽媽,但正是這些“不合格”母親角色的存在提醒了人們,每一個母親,在母親這個身份之前,她首先是一個人,既然她是一個人,那就可能有私心雜念,可能猶豫軟弱,可能會犯錯。也正是這些另類的母親和偉大無私的母親共同組成了更豐富的女性群像,讓觀衆看到了一個個豐滿、複雜的角色。
排版:田甜 / 審核:同同
本文為原創内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轉載請聯系後台。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