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爾克斯的這本書早就有所耳聞,可一直沒有機會讀完。正好翻到它改編的電影,花了一個下午慢慢看完,以下觀點僅針對電影,與原著無關。

首先從故事整體的流暢性和畫面的拍攝來說,它是過關的。在短短兩個小時講述了一本書的内容,雖顯得有些局促和單薄,但勉強達到了及格線。同時,電影拍攝的手法也不賴,光影布置、鏡頭轉化、場景設計都極為專業,也算是對得起現在豆瓣7.4的分數。

之所以隻打三分,是因為它的主題,如果是為了講述愛情,甚至是某些人口中所說的“曠世奇戀”,那在我看來,這是啪啪打臉。如果你強硬地說,“這是愛情呀,一個男人等了一個女人五十多年,為了她一直不結婚,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我隻能說,也許你是被虛假的愛情所洗腦了。從電影所描述的内容來看,男主和女主靠一個眼神就相互确認心迹,而後便靠信件吐露心聲。所有的關于愛情的産生的緣由就在這截然而止了,後面就開始了漫長時間裡男主的苦苦相思。

Excuse me?連《花束般的戀愛》裡男女主愛好一緻互相有許多共同話題這個“愛情産生的契機”在一些人看來都是“報菜名”的戀愛,到你這部電影裡,一見鐘情互相送信就成了“矢志不渝”的愛情的開端?感情産生的太過突兀且莫名其妙,不排除書中其實花了很大篇幅描述但電影由于形式的局限沒有展現出來,我所看到的就是一個擅長寫情詩的文青靠說些不切實際的美妙語言勾搭女孩,單純的女孩還因此上當了的可笑故事,堪比當今社會的網戀。難道這就是心靈的契合?不可思議。

在這樣荒誕的愛情開始後,終于出現了正常的人,也就是女主的父親,在那個社會的偏功利的做騾馬生意的人,知道這胡攪蠻纏的小孩子愛情的虛假并強行讓二人分開。而男主也在女主接受現實嫁給醫生後開始本性暴露,記錄自己用花言巧語騙來的一個又一個女人的名字,并與她們做愛,美名其曰是“排遣孤獨”,還自我洗腦認為自己從未停止過愛女主。最後的結局更為荒謬,為了強行證明二者的愛情,醫生死亡,男主借機上位,并終于實現了他的一生夙願——“和女主做愛”。而女主為什麼同意了這件事呢,我覺得是出于“愧疚”,她以為男主一直沒有停止愛她,也以為他“可能”還保持了童貞,可能有各種緣由,但絕對不可能是“她愛他”。男主為什麼堅持追求女主呢?正如熱評所說,有可能男主愛的是當年那個“沖動且勇敢的自己”。很搞笑,最後兩個人,沒有一個是有“愛”的。

以至于,我覺得整部影片都是在論證這個主題——“love is an illusion”,如果說導演的本意是想讓觀影者明确愛情的荒唐和不可信,嘲笑“相信愛情的可憐人”,那這部影片值得打五星。因為它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