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權謀的酣暢,愛情的纏綿,我在這部劇看到的是透過本質看到的人生命題,“該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陳瑤這次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隐忍苦痛的周家女周若兮,另一個是重生為和親公主的扶微,當前世的周若兮重生為扶微公主,面對三年前那個野心勃勃的自己,她已經有了另一番心境。将“自我救贖”升維至“自我博弈”,這種何嘗不是對靈魂深處的勘探?而現實中的我們也都經曆過這樣的内心戲,看着從前的日記,翻看舊時的照片,那個稚嫩卻充滿欲望的自己,仿佛就站在對面。我們既想擁抱她,又想阻止她;既理解她當時的執着,又痛恨她的選擇。這種自我對抗的撕裂感,正如陳瑤所飾演的兩個角色~

記得劇中有一個場景:扶微在鏡前梳妝,鏡中卻映出周若兮冷冽的眼神。她輕聲問:“你恨我嗎?”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着多個自己,她們或許互相矛盾,但都真實地構成了完整的生命軌迹。扶微最終明白,沒有前世周若兮的決絕,就不會有她現在的清醒;沒有經曆過權力巅峰的殘酷厮殺,就不會懂得眼前人的珍貴。

“青銅照面不照心”,這句詩在劇中反複出現。我們每天照鏡子,看到的隻是皮囊,而内心的波瀾、靈魂的皺褶,都需要在人生的長鏡中慢慢映照。這部劇就像一面魔鏡,照見并記錄了周若兮不願直視的軟弱、欲望、悔恨。周若兮抑或是扶微,她們最後都懂得了與自我和解不是要消滅某個部分的自己,而是讓内心的各個面向達成共識,彼此包容,共同前行。

鏡中花,水中月,皆非虛妄。它們是我們靈魂的千萬種可能,在時光的長河裡閃爍,提醒着我們:每一個當下的自己,都值得被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