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标題這篇文章被安利了這部電影,把部分相關内容翻譯了一下放在這裡。
理性與情感、青春與成熟、夢想與理想主義、責任與實用主義之間的沖突,構成了Krška作品的關鍵主題。而這些對立的化身,往往是那些年輕、敏感、遊移不定、帶有“物種特異性”的男性角色,他們逃避社會紐帶,經受性格的考驗,并被修整至普遍接受的尺度。這類人物的完美化身,便是《Stříbrný vítr》中的中學生Jan Ratkin,他與作為社會規範代表的學校和家庭的鬥争,實際上成為了一場為獨立與愛之權利而戰的抗争。與此同時,Ratkin及類似角色的完美演員與男性化身,則是Eduard Cupák,這位“永恒的少年”,布拉格同性戀公社的傳奇人物。Krška與Cupák的合作始于《Mladá léta》,在《Stříbrný vítr》以及後來的《Labakan》中達到巅峰。這一系列合作不僅對兩位藝術家而言是突破性的,對導演來說,更意味着他在尋找完美演員、在其青春、詩意與感性理念的類型具象化上取得了成功。
河流的母題在Krška的作品中至關重要,既指涉真實的河流本身,也包含其承載的聯想。根據Dvořák(Poetický svět Václava Kršky, 1989)的解讀,河流在這裡是一種純粹而未被馴服的元素:它永不停息,既能毀滅,也能淨化;它同時象征着遠方與永恒的預感——它就像生命本身。與此同時,在Krška的作品中,河流又與沐浴、裸體、情欲,尤其是青春的主題緊密相連。這些元素在他的幾部作品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這些作品的主題可以簡單概括為“河邊的青年(男子)(the young (men) at the river)”。
這種對Krška的同性情欲的升華,在《Ohnivé léto》《Kluci na řece》《Řeka čaruje》《Stříbrný vítr》和《Cesta zpátky》中得到了最完整的呈現。這些影片的情節甚至是個别片段往往發生在河邊,常常沐浴在盛夏的陽光下,由此提供了大量凝視裸體男子的機會,并使他們的身體得到情色化與美化。……Krška所編排的,是一種以風景為背景的男性存在的“自然”景觀,而非室内肖像。對于上述主題之糾結最具症候性和啟示性的,似乎是男性沐浴的場景,尤其是裸泳。這一場景在上述大多數作品中都出現過,而在《Stříbrný vítr》中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呈現。影片中有一個相對較長(雖然隻持續了一分半)的片段:十名全裸的中學生在河裡快樂地戲水(他們放學後來到戶外嬉鬧玩水),直到這一田園詩般的場景被一聲突然的警告打斷:“這裡有女人!”
在Krška的作品中,自然、河流、青春與裸露這些核心主題也與對美與友誼的崇拜相關聯,并指向músa paidiké的傳統(在更深層次上,并非不含有“et in Arcadia ego”的憂郁意味)。而在友情或同志情誼(camaraderie)的語境下,他的許多影片似乎鼓勵對男性之間親密、往往是激烈的身體互動場景進行“另一種”解讀:一方面是儀式化的打鬥、決鬥或摔跤,另一方面則是親密的促膝長談,充滿了交談與坦白、夢幻般的表情,以及親昵的、或多或少是轉瞬即逝的觸碰與姿态。在《Stříbrný vítr》中,Ratkin與許多男性都有着密切、甚至是身體上的親密關系:如與年長學生Zach(Otto Lackovič)、與叔叔Jiří(Radovan Lukavský)、與同為中學生的Hugo(Oldřich Slavík)(他對其朗誦詩歌),尤其是與Majer(Jaroslav Wagner),他與之擁抱、拳擊、扭打,在地上翻滾,然後跳入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