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與這個故事結緣已久,大概11/12年左右的時候,我先讀了這本小說,後來開拍電視劇,十分期待,誰知期待期待,一晃四五年才播,彼時來到16年,劇終于播出了。但當時的自己處于人生至暗時刻,面臨生離死别,根本無心追劇,匆匆看了片花便擱置。後來,朋友有多次推薦,但後來的我已看不得任何跟生死有關或者跟醫療有關的影視作品。加之高19年去世,不忍打開劇,又錯過了好幾年。但我一直默認我是看過此劇的,所以在2022年标記為看過,其實并沒有從頭到尾完整的看過。直到2025年9月,偶然刷到了推薦,糾結了兩天最終決定打開這部劇。

這部劇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像堤壩的水閘,一經打開,瞬間洶湧澎湃,巨浪翻滾。因為知道故事結局,而現實結局的重疊更讓劇的悲傷程度成倍增加,所以,我從開頭看的時候,更像是已知結果、回看往事記錄片的感覺,這也導緻我從第1集哭到了38集,甜蜜時哭,分開時哭,拉扯時哭,執念瘋狂時哭,短暫的和好時哭,生命的盡頭時哭,放下move on時哭……哭到發抖,哭到心髒悶悶的疼,整整一個周心情都極其的壓抑。

看到好多劇友對于瀝秋兩人的拉扯覺得多餘和反複,疑問為什麼不能好好的治病、相守珍惜時光。我的理解是,瀝川從十七歲就開始與病魔作鬥争,知道病情複發,他厭倦了,覺得自己隻剩腐朽,沒有未來,加之小秋因為母親的離世對醫院有恐懼心理,以及瀝川奶奶也因為自己去世,他不願愛的人再遭受痛苦,更不願小秋大好的年華背井離鄉來到蘇黎世,放棄自己的事業,終日将時光浪費在醫院,而這條路可能僅僅最多有四五年的時光變已到盡頭,所以瀝川反複要求小秋move on,能夠開啟新的生活,他隻要默默的看見小秋幸福即可。但做不到翻篇的又何止小秋,翻篇不了的還有瀝川,小秋就是他生命裡的光,是他活下去的動力。理智讓他推開小秋,情感上讓他忍不住靠近小秋,汲取生的能量。因此劇裡出現了大量相互拉扯的虐心環節,我認為編劇功底還是不錯的,演員演繹的也非常好,完美的诠釋這段,高以翔和焦俊豔演活了瀝川和小秋,作為看過原著黨的我來說,我覺得演員自身氣質和演技讓人物更生動、更具有魅力。劇中結局安排的也極為巧妙,我認為比書中結局更升華,當然不同人對結局有不用觀點,在此我保留我的觀點,我更傾向于符合現實的結局,瀝川帶着小秋熱烈的愛長眠了,小秋明白了愛情與浪漫的真谛、move on 并按照瀝川的期盼好好生活下去。這是一個關于愛情、關于生死、關于執念、關于放下的思考和絕唱。正如王瀝川那句台詞:你不要害怕這個結局,這個結局隻是個幻影,每一個結局都意味着新的開始。

最好的瀝秋夫婦,如今無論故事本身還是現實結局,世上再無王瀝川和飾演他的高以翔,隻剩秋……唯美悲劇的色彩濃烈而刻骨銘心。

“這裡睡着王瀝川,生在瑞士,學在美國,愛上了一個中國姑娘,所以,死在中國。”

...
...
愛到骨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