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裡哭了兩個小時……
其實一開始看到各種聲呐探測,我有些擔心這會是一部很“硬”的電影,類似科教頻道、探索與發現。是不是也會非常民族主義,把大篇幅放在日軍惡行和中國漁民的善意上?但是我的猜測都沒有應驗,它遠比我想得要好
首先,我非常喜歡導演本人帶着他的情感、視角、行動出鏡。一位電影制片人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探尋一艘沉船的故事,與他個人并沒有什麼關系?這個問題并沒有正面得到解答,但我相信是出于一些良知與善意,一些更非功利的原因。他與家屬的交流、落淚都非常真誠。我喜歡拍攝者出鏡的紀錄片,就如同瓦爾達的一樣,主觀性是非常動人的,一個人試圖去理解沉睡在海底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家庭;而不是将主觀的情感與視角掩蓋在紀錄片非虛構的“客觀性”下。
其次,在還原這場災難的過程中,不帶預設地傾聽了每一方的陳述。美國士兵的是“現代性與大屠殺”與贖罪;日本船長的是“日本是一個很難表達和他人不同意見的國家”;幸存者記住的是細節、過程、聲音與戰争的罪惡、巨大的創傷;瀕死的人惦念着故鄉、愛人、親朋與無法開始的新生活;遇難者的後人體會失去父親的童年的痛苦、用各種物件去拼湊父親與他無法傳達的愛意;漁民的,是一個由父親經曆共情的個體叙事,樸素的善意。廣播、報紙、人口局、偵探所、檔案館、博物館,物将一切連接,等待有心人打撈和串聯起所有的故事……

最後,三号艙炮兵們在将要和船同沉大海的時候,唱起了家鄉的歌謠,那麼純潔,那麼美麗,在地獄與死亡面前,人心所向往的,是這樣柔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