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長沙外面陰陰的,下着小雨。很适合這種天氣來看這部電影,電影一直有種儒雅的詩意,在描繪如同福貴的故事,感覺我想在坐名為時代的過山車,時代的落差帶給我深深的心悸,以及電影裡面爸爸與媽媽的靈堂,讓我對死亡有了更深的感觸,因為今年國慶,我奶奶過世了。

其實對鏡頭描繪的死亡很有感觸。沈文勝老師一直推崇的這部電影,我終于看了。主人公阿孝小時候一直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看待家裡的事,逐漸逐漸長大他開始參與家裡的事,這種就叫成長吧,沒有華麗的故事,隻有一個人的心路曆程。阿孝的阿婆一直說着要回大陸,但卻沒有回去有一次甚至帶了一大袋芭樂回來,在阿孝小時候帶他走向回大陸的路,路上他們摘芭樂,用芭樂玩雜技,如果沒有這次旅程的鋪墊,後面阿婆從三輪車上下來,芭樂滾落一地時我不會這麼有感觸。
其實我不知道長沙有沒有下雨,前面是我猜的,看完電影下床後發現,外面的地是濕的,就像台灣的氣候潮濕的詩意,觸及了多少人的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