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現場觀影的時候幾乎都是從一個書粉的視角出發評價的,但電影結束後仔細回憶的話,單純當成獨立影片來說,其實跟幾年看的一些港片(不是掃黑就是掃毒)相比,還是比較好一些的(尤其是前一個小時)。電影将整個故事安排到香港,改編得還是相對自然的(個人偏見——大陸警察總有種粗犷的感覺,香港的阿Sir們精英感好足hhh,但其餘的本土化得都很融洽)。

整體故事安排得還是很緊湊的,因為原著故事線埋得就是很深、跨越的時間線也比較長,電影100分鐘的時長裡塞進去了五次殺人案(十年前的爆炸案、鄭郝明、韓少虹、彭廣福、鄧骅),案件之間銜接有些快但還算流暢合理、案情推理的線索(兩分鐘時間差、狗、三個按鈕、鄧骅的僞裝等這些,雖說有些馬後炮,但)電影鏡頭語言給的強調還是比較足的,哪怕當時沒看出來,事後回憶起來,也沒有生硬勉強的感覺(比較合格了)。

接下來就要從電影和原著的對比角度來說一說啦!(趁記憶新鮮趕緊記下來!)(原著全評印象!)

一、情節/故事

就像上面所說的,整個《死亡通知單》系列,除了第三部是講小E在監獄的故事之外,剩下的三本書涉及的人物故事和時間線比較廣泛複雜(記憶中基本把這些故事都混在一起了)。看完電影回看了一下原著的目錄,原來單單第一本書就有好幾個故事(而且并不涉及小E的),所以電影能把這些案件都拍出來,十分感謝!

每個案件捋一遍:

(一)

十八年前(電影中是十年前)的爆炸案

電影中的回憶基本是還原原著了(你别說,陳國坤和古天樂還真有點像hhh)

(二)

鄭郝明警官的遇害在原著中其實是作為袁志邦和小E引出十八年前的爆炸案的引線(記憶中好像并沒有給鄭警官發通知單)電影中應該是為了簡化,銜接鄧骅和薛大林的涉黑情節,将鄭警官的人物設定做了改動(看原著的時候鄭警官是一個連數碼相機都不會使用上年紀的老前輩,所以腦海中一直是目暮警官的形象hhh)

第一個案件還是羅飛的出場和人物性格和故事的鋪墊——電影中也有——羅飛精确地記下了自己從發現疑點到上樓到追逐兇手過程中所有的時間:一個對于時間和各種細節非常注重的人(這個也鋪墊了那個兩分鐘的時差,其實電影有鏡頭語言比原著中提示明顯好多)(原著中羅飛是一個自己的包離開前拉鍊拉到第幾格都能記住的細節“狂魔”,這一點我記了十幾年),羅飛這樣一個嚴謹慎重的性格形象在電影開場樹立地還是比較充足的(大聲開麥拉踩電視劇),但不滿意的一點——電影後期進程太快,所有人物塑造展開地都不足夠。

(三)

鄭少虹的設定整體上變動還是比較大的(估計編劇也是想塞進去但又想和主線銜接,所以做了改動)。但其實鄭少虹原著中是一個富商,其遇害也是為了展現羅飛和小E的第一次交鋒,兩者互相較量和打探(好像應該和主線關系不大)。

原著中羅飛一行人推理出兇手是一個手部受傷的小個子之後(根據鄭警官案發現場的痕迹推理出的,但其實是故意僞造的,電影中省去了),出現了一個嫌疑人,但緊接着更多的嫌疑人出現,手部綁着繃帶,臉色緊繃地走向韓少虹,有一點被“僵屍”圍攻的感覺(hhh)然後被小E趁亂在車中殺死的。

原著中改成狗狗帶的炸彈(為什麼要傷害小狗!)這塊其實跟原著的一大設定差别還是蠻大的:因為袁志邦教導道,任何兇器都有可能留下個人痕迹,很容易被追蹤,所以隻用剃須刀片抹喉這個手法也算是小E的标志之一吧。我想電影可能不想這個角色登場,所以删掉了。

(四)

彭廣福的案子是為了鋪墊韓灏過往的秘密,韓灏後期性格(也不能說是轉變,應該負面部分的放大和被逼無奈)和立場的轉變是整個系列後期的一個重要支線(關于電影中韓灏的角色形象等會兒再讨論)。

整個電影其實已經比較還原了,線索提示得也很到位,鏡頭語言和文字還是有差别的,電影中無論是收到通知單後打給韓灏的鏡頭、還是三個人同時按下按鈕的場景時沒有韓灏的鏡頭隻有聲音,這些已經顯得比較可疑了,觀衆是可以看出韓灏有問題的。(已經不記得看原著的時候有沒有懷疑過韓灏了)

(五)

電影中鄧骅的形象不想是流氓混混出身的黑社會,霸氣有了,但更像是繼承家産的精英少爺(hhh)(個人偏見)。但其實整體感覺上鄧骅和阿龍的氛圍還是跟看書的時候有一些相似的。

機場小E借韓灏之手殺死鄧骅的情節跟原著并無差别,但電影同時雙線并羅飛和袁志邦的打鬥戲(沒記錯的話,原著中沒有這個的,因為袁志邦是真的殘了)導緻拍得有一些着急了,時間真的是不夠,緊張的氛圍也沒渲染到位;

如果從電影的角度看,起碼應該多幾個鏡頭給到韓灏心理(忘記原著這個時候韓灏有沒有暴露,但電影應該可以對比原著鋪墊得更加飽滿些),否則最後一擊稍顯有些倉促。

二、人物設定/形象

(一)羅飛

羅飛在原著中(印象中)是一個很警察的警察角色:認真、嚴謹、思維缜密、雖說有記憶創傷但很堅強。

這樣一個幾乎正面的角色其實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其實有一點點缺乏魅力——因為太正常,你不太會在他身上期待什麼“突變”——人們大多喜歡一些“怪異”、亦正亦邪的形象,這是角色身上矛盾之處所帶來的的鮮活之處。

但作品中已經有這麼一個“黑夜執法者”,再來一個跳脫的角色,個人覺得會失去平衡,所以羅飛這個穩重的形象是很好地和小E形成了呼應。而且羅飛這個角色是有成長的,早期在警校,正是他和袁志邦和孟芸三人創造出了Eumenides這個形象,隻不過在正義的路口,羅飛選擇了和袁志邦不同的道路。

張智霖的選角從年齡和外形上還是比較符合,沒有過于突兀,雖然我還是覺得有些不對(早年貼吧中讨論影視化的樓比比皆是,大家也沒讨論出一個滿意的),羅飛這個角色是要一個很正氣的演員來,但又不能太硬朗,淩厲冷峻中帶有一些些柔和(突然想到寬叔演得加賀其實從角色設定上也有一點點像,寬叔的形象再少一點異域風情就好了)。

但智霖已經很好了!感謝編劇!!沒有把羅飛變成《暗黑者》中的羅飛(哭了!!誰懂當年打開電視劇看到穿着紅襪子的羅飛在搞怪!!我就看了這麼一個鏡頭,但它卻傷害了我好多年!!)

可是受電影體量的影響,前期故事的鋪墊和展開明明還是很不錯的,但真正到案件的破解的時候,需要和小E和袁志邦暗中思路和智慧的較量的時候(啊!突然想起,原著中好像是說過羅飛和袁志邦是硬币的兩面って類似的話)三者之間那種暗流湧動,你追我趕的博弈對峙完全沒有體現啊!更準确地說,是所有的推理過程都一筆帶過了,這部分有些不滿意。

(二)小E(Darker)

雖然電視劇和電影都把Eumenides改成了Darker我有些不滿啦!但是也能理解,畢竟原著這個英文音節有些多,且拗口( > < )

雖然電影中小E沒有正面形象(555)但也是省事兒啦,畢竟這樣就不用找演員了,而且今天去重看第一部的目錄,小E的故事線要等到袁志邦下線後才展開,所以電影省去這個角色也是可以理解的啦……

但!我嚴重懷疑電影中第一場記者發布會那個最後站起來提問的男記者就是小E,雖然我記不得原著中有沒有這麼一個出場,但是小E後期是由僞裝成記者的!而且這個記者電影完全沒有給到正面鏡頭!這難道還不能暗示點什麼嘛!雖說我覺得電影不會有第二部,但這個鏡頭肯定有他的含義!

小E啊!我命運般的小E啊!就這樣留在腦海中就挺好(555)想當初十多年前看的時候還是看的網絡版,我們小E第三部結尾被救下來了(有沒有人也記得,哭,開始發瘋)

(三)袁志邦

其實電影中陳國坤和古天樂兩位演員演得還是很不錯的,形象放到電影裡也很合理,兩人竟有一些相似(神奇)。

形象上其實問題不大,主要是設定上——誰來幫幫我,原著中袁志邦不是真的殘疾了嘛!?(我記憶混亂了?)電影中最後和羅飛兩個人從智力上的對決,竟然變成了槍戰(不愧是你!香港電影!)

原著中十八年之前的袁志邦是陽光帥氣的,很有魅力,因為有很多女生喜歡他(用現在的說法就是聰明版185體育生);而十八年後的袁志邦已經完全陷入黑暗中,一個陰鸷(有點過?)智多近妖的感覺(因為第二部小E死後都被袁志邦控制)(啊!想起來第一次在這本書中看到尼采那句關于深淵的名言),袁志邦此時就是一個完全被深淵吞噬的這麼一個形象——所以整個角色反差超級大,想象不出哪個演員非常适合。

(四)韓灏

韓灏出場讓我意識到香港電影的演員現在真的是青黃不接,每年的電影都是熟人聚會:古天樂、任達華、吳鎮宇這三位一部電影裡至少能出現兩位!青年演員沒幾位能頂的上。

個人觀點,韓灏這個角色其實像那種警隊精英,30代中,有能力、有領導的氣魄,但同時又有些強勢和傲氣在身上的(一種過剛易折的感覺)。這樣的性格其實是為了其和羅飛的沖突、多年前的秘密以及他後期的轉變做鋪墊的。

因為有些年輕的氣焰,所以一開始對于羅飛這個從地方來的前輩其實有些沖突(記不得原著是否有準确說過韓灏的年齡,但印象中好像是這樣的)。吳鎮宇身上警察的精英感固然是有的,但真的年齡有些超……否則的話,幾年前的誤殺就不會發生的感覺(?)畢竟不是新手警察。

(五)其他角色

警隊幾人:穆劍雲這個角色似乎電視劇裡也給删掉了,是因為在影視作品中這樣的主角團隊女性角色隻能有一個嘛?為了給梁音這個角色?

可以理解要加入一個法醫的角色啦,但其實原著裡大家死的其實挺直接的,法醫的作用好像不明顯?感覺幹的更像是法證的工作?

雖然當時穆劍雲這個也被吐槽有些雞肋來着,但其實個人覺得這是一個用來向觀衆解釋,在羅飛和其他警隊成員以及袁志邦小E冢調節的角色來着(個人瞎說,這麼說确實作者一個女性角色塑造弱勢)

個人看書的時候覺得曾日華是一個白瘦幹淨的形象,電影中的中分中長發是不是有些過于宅男啦!

尹劍真的是很符合啦!

為啥要加刀疤七這個角色(原著中有麼?)

三、其餘的細節&一點點遺憾

1.電影的開頭真的還是蠻不錯的!樓頂跑酷的視角作為開篇還是能夠抓住觀衆的;放到香港這個背景下也挺适合的,畢竟是香港特色(?)

2.羅飛和穆劍雲(梁音)第一次去找黃少平原著好像就是在雨天

3.不知道為什麼感覺電影後期制作有一種比較粗糙和倉促的感覺,100分鐘真的很短,而且現在電影放後期字幕不都得十好幾分鐘嘛,這部真的是故事結局就要到100分鐘了,是有什麼業務要求嘛

4.期望有後續,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把幾本書拍出來,不論是BE也好還是開放結局也好,都想看到這些人物在銀幕上活一遍;但一直以來都有更新、更新穎的劇本,也找不到适合的演員,就這樣留在腦海中也挺好。

再引用一下當時重溫原著後的想到的那句話吧:舒爾茨的說過:“每一本這樣的書都有一個瞬間,在那一瞬間它會像不死鳥一樣呼嘯着翺翔飛翔,所有頁面都燃燒起來,發出光芒。為了那個獨一無二的瞬間,我們之後會一直愛着它們,即使它們轉眼化為灰燼。”有遺憾才能永遠記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