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故事主線清晰,節奏緩慢,講述了一個非洲女孩(伊卡)為了上學,和父親,和周遭的世俗姿态作出抗争的故事。幾首配樂别有風情,充斥着原始的味道,稍有一點點聒噪。這樣一部近似紀錄片的電影,于樸實無華中,輕易就觸動了内心的柔軟。

...

在非洲這個傳統男性主宰的社會中,女性根本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女孩不能夠去學校上學,甚至不能享受一個完整的童年,小小年紀身體尚未發育完全,還不知道愛情是什麼,就被當做商品一樣嫁與人婦,遭受殘酷的折磨。

本片中對苦難及人性的挖掘還留有餘地,現實還要殘酷的多。另一部傳記影片《沙漠之花》,對于非洲女童的割禮及社會畸形的寫照讓人震驚,但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又豈是輕易能夠改變的,影片所表達的現實意義又有多少力量引發觀衆的思考。相同的是伊卡和華莉絲都具有反抗精神,對知識對自由的渴望,使她們勇于邁出逃離的腳步,連死亡都不曾懼怕。

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曾說,生理需求是最低級的滿足,隻有當第一階段的需求被滿足後才會進行下一階段的需要。但有些人源于内心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嗎,陳景潤身在陋室,卻依然苦攻歌德巴赫猜想,近期被刷屏的中科院黃國平博士,其論文緻謝引發衆多網友共鳴,人前的屈辱壓抑,人後的窮困窘迫,靠着那一張張獎狀才得以維系,真實是苦難的,而苦難之中的靜默堅守,卻于無形中擁有了巨大的力量。

...

這力量使得絕境之中懂得了希望,黃博士亦是,伊卡亦是。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伊卡遇到了一位特别棒的老師,在她孤苦無援時給予了她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甚至為了她免于陷入婚姻的枷鎖而奔走相救。這讓我想到了2020年度感動人物之一張桂梅女士,被稱為大山女孩的“校長媽媽”,她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用幾近苛刻的方式讓大山裡的女孩接受教育,将她們送出大山,送到高校,送抵這些孩子父輩們無法企及的平台和軌道。面對他人快樂教育的質疑,有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她說:“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隻有走出去了,才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是啊,死磕、硬抗,才有可能擺脫大山裡的貧窮和愚昧,隻有穿越風雨、曆經苦痛,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

但究其一生,我們人中的大多數,也隻是芸芸衆生中平凡的人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