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很值得看,而且有二也會看。
屬于那種叙事也有問題,特效也有問題,節奏也有混亂,哪兒哪兒都可能會讓人吐槽,但跌跌撞撞一路走到底沒有倒下的電影。
下面詳細說說優缺點。優點部分無劇透,我是推薦大家看的。缺點部分全是劇透,看過的朋友們可以一起讨論。其實看我寫了那麼多就知道,這片子是确實紮到我心裡去了。
(考慮過發兩條,但發兩條肯定會被斷章取義所以還是合并吧)
先說優點。
1. 特效以外的服化道:
服化道非常有意思,是那種“我們其實都知道殷商不太可能是那個樣子但畢竟這是有神仙的殷商背景故事所以這樣看來似乎很有說服力”的狀态。殷壽和質子團的铠甲花紋、喝酒時用的玉杯、西伯侯的玉刃小鐮刀等等,很有意思。其實要設計這套服化道,關鍵在于不能和後代撞了——相當于你要做一個國風的東西出來,但唐宋元明清的常規設計你都不能用,做出來還要合理。這一點我覺得劇組做到了。
2. 人物的設計與呈現:
殷壽魅力值極高,他身上有一種史詩感,而且費翔從口音到表演都呈現出一種恰到好處的疏離感,是天生聚光燈下的人物(費翔本人就是這樣的人)。而且費翔演技真的很好——費翔雖然是以電視劇入行,但職業生涯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歌手,六十來歲的人了還能夠鑽研演技(以及練胸)到這個地步,老年間的偶像确實有可取之處.jpg。
妲己絕了。說實話這個演員是很不好找的,因為妲己作為禍國妖妃的名号太響亮,成名演員去演的話包袱太大。而且,年紀太輕的話很難控制住自己不把妲己演成以色侍人的花瓶,年紀太老的話又沒有那種明火執仗的性吸引力。所以能找到這麼個20歲的姑娘演妲己,而且她還把角色的每個部分都表達得非常清楚,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是娜然的肢體,太狐狸了,我都懷疑她是去動物園跟狐狸同吃同住了兩個月。
其他人,基本上沒有出戲的,唯一不合适的是黃渤,但也不怪他,這是導演的問題。以黃渤的可塑性,演姜子牙有十二種比現在更好的辦法,但導演可能是抱着“這麼長的電影沒有點插科打诨不合适”,就把笑料全堆在他身上,甚至用上了掉凳這種高級喜劇技巧。
PS:李雪健老師當時的聲音已經很不對勁了,聽着确實很難受。但是這種模糊反而會給人以一種神秘感,畢竟姬昌是以凡人之軀觸摸天意的占蔔者。所以我不認為他是出戲的。
3. 叙事方式優秀:
注意啊,叙事方式優秀不代表故事優秀。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我會放在缺點部分講。但它的優點在于,用非常工整和環環緊扣的叙事方式,掩蓋了故事帶來的問題。2個多小時的劇情,能做到每因必有果,果即為新因,而最後最初的因又能和最後的果扣上,這是很不容易的。也正是這種叙事方式,讓大家每次感覺似乎劇情有bug的時候,又能夠很快被帶着走,确保了良好的觀影體驗。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說完優點說說缺點(以下全是劇透,僅供看過的朋友讨論)
1. 特效:
特效可以說是比較差的。我印象裡比較出戲的特效包括:
1、開場大戰裡穿過火焰的殷壽身上的火全是後期做的;
2、年輕狀态姜子牙的胡子(很懷疑一開始是沒貼胡子的,想突出從年輕人突然變回正常老人的狀态,但不知道後來為啥又增加了黑胡子,可能是覺得年紀變老也不能憑空長胡子吧)
3、所有和雷震子有關的場景;
4、祭天台那段,天上的木頭;
5、昆侖十二金仙那段,跟PPT一樣。
2. 神仙線:
和故事非常完整的人界線相比,神仙線整段垮掉。确切地說,既然重寫了封神的故事,那麼封神榜究竟能幹什麼、機理是什麼,這種強設定的東西就得設定清晰并且第一時間抛出來。結果呢,對于天譴、封神榜、天下共主的機理說得不清不楚,就導緻後面很多劇情讓人看着迷糊。
3. 殷壽到底哪裡是壞人了?
這其實挺成問題的。從開頭來看,殷壽的确有野心,也有手段,作為政治家PUA技能滿級,作為将領身先士卒。你當然可以說他給質子團洗腦沒安好心,但這對于一個政治人物來說不是很常見的事情嗎?
這版改造将纣王的身份、妲己的劇情全都做了調整,的确有可取之處,但也導緻了另一個問題:原版小說裡纣王無道體現在君王不朝、酒池肉林、興建鹿台這些事情上,并以剖腿驗髓、剖腹判嬰這樣的極端事件來體現,讓大家覺得纣王的舉動真在傷害殷商百姓,視普通人性命如草芥。
而到了這裡,殷壽的野心是稱王,他做的第一件惡事是讓妲己幫忙,弑兄殺父。如果沒有天譴的話,弑兄殺父之後他就是王,而且是個有才幹有能力的王。至少在劇中的人物塑造裡,老王昏聩,長兄奸詐,殷壽殺了他們對于封建王朝當然是大罪過,可對于現代觀衆來說真算不上十惡不赦。
再說了,李世民還殺兄呢,不照樣是一代明君,他咋就沒被天譴呢。
而殷壽登基之後立刻就被逼着自焚,就導緻原本應該此時修的鹿台變成了祭天台。修祭天台的奴隸當然可憐,但祭天台是為了讓殷壽自焚,自焚是為了驅散天譴,那麼這些奴隸的凄慘似乎就又有了意義——而不像原著裡的鹿台與酒池肉林,完全是出自纣王的一己私欲。
再然後,姬昌硬算出來說殷壽殺了父兄導緻天譴,四伯侯由此有了反意。我要是殷壽我也要殺他們,四個地位僅次于我的大佬要反我,現在我有機會殺他們還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我不殺還是政治家麼?無非也就是非逼着兒子弑父這事情道義上不太說得過去,但從政治上說也是一招妙棋。
要說這部分最離譜的其實還是,四個伯侯聚在一起商量謀反,身邊連護衛都沒幾個,竟然不但能讓姬發發現,還能讓質子團那幾個小年輕給包了餃子。
殷壽幹的壞事還包括為了檢驗封神榜随手殺了個近侍(這可是動辄用幾百上千人牲的殷商,結果姜子牙整個大震驚:什麼你居然濫殺無辜);明知道妲己是狐妖但仍然庇護她(狐妖怎麼了,狐妖是我的哈基米);以及燒掉了祖廟并且在老祖宗面前do狐妖(說實話對現代人來說這可太帶感了)。
結果呢,殷壽幹的這些壞事沒有給觀衆足夠的“這人太壞了”的感受。這就導緻了他對姬發說的那段話,我怎麼都覺得好有道理:你是相信眼前的現實,還是相信你爹沒有根據的占蔔?
我要是姬發我也得信他啊。
所以因為殷壽顯得不夠壞,正面人物的群像就不太容易立得起來。
5. 伯邑考:
我覺得導演應該拍了更多伯邑考的劇情,但是沒體現,說殺就殺了。然後姬昌這麼神算,拿個草棍都能算出殷壽弑父,卻算不出自己的兒子來了朝歌,也是比較奇葩的。這段原著和電影我都不太喜歡。
原著裡姬昌知道肉餅有問題,但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吃完了回家吐了三個小兔子(這就是兔子的由來),但還是非常迂腐地表示“伯邑考自己瞎搞,纣王殺得對殺得好”。
而現在姬昌則是完全不知道有問題,直接吃起雙層吉士的肉餅,被殷壽點穿了才暴怒痛哭,那這段除了體現一個父親的憤怒,就沒有更多意義了。
如果我來改編的話,可能會增加一段伯邑考與殷壽的對手戲,更明确地讓殷壽感到這樣一個光風霁月的年輕人是自己及不上的(甚至可以加入妲己被吸引的橋段,但妲己不是被伯邑考的美色吸引,而是伯邑考就跟白雪公主一樣能吸引小動物),讓殷壽意識到無論自己多強,這個年輕人的光芒都是自己無法掩蓋的。
然後安排殷壽和姬昌一起吃肉餅,兩個人都知道這是伯邑考的肉,姬昌本來是想要犧牲自己保全名節,讓伯邑考代表西岐未來給他複仇的,但算到了肉餅就是伯邑考之後他意識到自己必須活下來,于是一邊吃肉餅一邊裝瘋賣傻;而殷壽則一邊笑着吃掉伯邑考的肉,一邊揭破了“秘密”,昭告天下說“姬昌是欺世盜名之徒,他連自己兒子的肉被做成肉餅都算不出來,所以他算出殷壽弑父也是假的”。
這樣一來,劇情可能會完滿一點。而且超好看,誰不想看李雪健和費翔一邊吃肉餅一邊演對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