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開頭,本以為是隻值三四星的劇,因權謀和用兵之道寫得過于兒戲。可抹着淚看到臨近結局,我忽然想通了:這本就隻是一個傳達愛情的劇,傳達愛情如何教人成長、成就自我,何須多餘的點綴?
36歲,是陸鸢最智慧成熟、熠熠生輝的時候,而這時的她之于沈不言,不過是個陌生人。她将情意深埋于心,而此時的沈不言,注定是要傷她的。沈不言甚至需要在此後一度度逆行于她生命的時光裡,才能看懂她笑顔下隐忍的淚水。
26歲,是陸鸢知性與韶華并存的好年華,她懂得如何對民對國好,也懂得如何愛人。這時的沈不言因她救命之恩,已在意起她。我認為沈不言是于這一次的穿越中将心中對于陸鸢的感激和憐愛慢慢升華為愛情的。他因而承諾留于她身旁,甚至為她甘以生命犯險、攬下刺殺李丞相的罪。而在他的匕首捅入李丞相心口的刹那,他便已知道,他無法再留于這個時代。
21歲,是陸鸢兼具爛漫感性與冰雪聰慧之時。這時的她已有了縱觀大局的判斷力,雖然對于李丞相一事尚不能辨清是非,卻對沈不言一往情深。竭力攬下廟堂重責,卻并不太懂得如何愛人。在沈不言不知她玉佩來曆之時,她已信了沈不言來自未來。在家國大義與個人情感的抉擇間,她卻注定是要辜負沈不言。沈不言選擇留下的那個大雨夜,她也曾倍受感動。而沈不言的消失,讓她哭奔在雨中,卻也決定了5年之後的再相逢,對沈不言隐瞞她與他相識之事。
18歲,是陸鸢心如璞玉、天真燦爛之時。這時的她不通世事,更不懂愛人。沈不言授她詩書,為她講解兵法政要,成就了後來的她。然而,璞玉般的她卻能說出:“我甯願承受失去的痛苦,也不願一輩子麻木不仁。”這是沈不言和後來的陸鸢再也說不出的話。然而這時的沈不言因為幾經穿越,又為病痛所侵,已是老人般的心境。18歲的陸鸢,注定是要傷他至深的。在因沈不言的教導,陸鸢萌生出自我意識時,便決然離開他去擔負國之重任。
而臨終前的陸鸢,卻因曆經滄桑,而理解了一切時空裡的沈不言,輕易原諒了沈不言第一次看向她時陌生的目光。
這是多美好的女子。盡管沈不言一直是在一個密集的時空裡與陸鸢一次次相逢,他卻是陸鸢實質上的老師。哪怕,他比初見時的她,要年輕得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如果這不是一個逆向交錯的時空,還會種下這樣的因果和果因嗎?不,未必會。
年輕時,陸鸢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當她終于可以将她愛的男人留在身邊,這個男人卻不是那個愛着她的人。
而沈不言若在任何一段時空中留下,陸鸢也成就不了她自己。是她,自己成就了自己。
如沈不言最後所言,鸢,不是紙鸢,而是鷹。她不需要被牽着線,所以,年邁的他為年幼的陸鸢起下名字,放她一個人走。
人的路,都是要一個人走的。
而他,用漫漫餘生,在故紙堆裡,在鍵盤起落間,為她密密繡下重重行文,為她正名于後世,還她另一寂寞時空下本該有的輝彩華年。
臨末,一對兩鬓斑白之人的魂靈隔着時空對話:“我想你了。”勝過故紙堆裡詩文經賦,萬語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