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計量方式的切換,對于一個正在成為“母親”對的女人來說,周數取代線性的客觀時間成為了标準,數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減少一點。

課堂上老師點名讓學生評析一首詩,一個懷孕的女同學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其它同學開始竊竊私語,讨論這個女生懷孕了,不久便要離開學校。這一情節不僅因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來說也值得玩味。雖然詩行記不全了,但是記得其中多次出現類似于“看着鏡子”的表述,讓我想起一位當代中國女性作家的詩(我這麼說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來了呃),内容大緻也是女人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的身體。本人在此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電影裡的這首詩是否可能包含了主體對自己的身體、欲望的觀察與發現,而女主選擇把這首詩的主題解讀為政治與戰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對自身欲望、身體的回避,同時也是她懷孕初期對懷孕這一事實的拒絕。整部影片在展現Anne堕胎經過的同時,Anne也經曆了對身體和欲望的重新發現與接納。

這位女導演的功力還在于,把對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說的部分供人意會。換了兩家醫院,醫生都是男性,甚至還給你開保胎藥。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懷孕後用近乎性騷擾的态度追問性/體驗,“已經懷孕了就無所謂了吧?”男友對懷孕、堕胎的一無所知,驚訝于女主沒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對女性的生存處境的無知。

(好像寫太長了,我廢話太多,這還是短評嗎,要不等下貼長評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