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黃色的海水看作是現實的化身

那麼藍色的海洋更像是為理想而代言

電影圍繞馬烽(已故,由其女兒回憶)、賈平凹、餘華、梁鴻四位作家分成了十八個章節來對他們以及相關人物進行采訪,主要叙述了上世紀至今中國文壇的曆程以及作家們個人生平,當然在科長的電影中“時代烙印”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賈樟柯也剪進了一些原來拍攝過的素材(比如1979年的賈家莊,97年的汾陽),而分章節來叙述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而非一部影片,科長又把鏡頭剪的很随意,所以看的過程中确實比較犯困(賈平凹片段快結束的時候我是真的要睡着了..)但是真的對賈老師表示同情,如今一次性針頭早已普及,希望永遠都再發生這種事了

餘華的故事讓最我聽的入神,對他來說見到過最幹淨的地方不是五星級酒店而是他兒時午休的“太平間”,在女孩對他失去感覺後笑稱自己是“過期産品”,人格魅力真的四射,去北京改稿的經曆也透露出些許諷刺。梁鴻講到家庭的部分很難不讓人不為之動容,最後她教她兒子說家鄉話那一段讓我想起了《山河故人》中趙濤讓她兒子叫媽的片段,唉,學會了叫媽咪忘了叫媽,學會了說北京話但是卻忘了家鄉話,雖然不同,但是給我的感受真的很像。而在每一位作家采訪結束後都會有一位熱心群衆來朗誦他們的作品中的句子,開始看得時候我還不太懂,最後才想到這或許是把文學作品中的感情借現實中的人來進行表達的方式吧,真好。

而電影名字的來源是餘華給科長講得一個故事:小時候的餘華看到的大海是黃色的,但是他在課本中看到的大海卻是藍色的,于是他就想跳下海遊泳,一直遊,遊到海水變藍。在餘華講完這個故事後,屏幕一黑,電影戛然而止。說實話,我當時在觀衆席震驚了好久,一開始隻是被我認為的是一種浪漫主義所打動,可是當我真正坐下來寫這篇影評的時候,我想到的卻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小人物決心改變世界的夢想,和勇敢。所以當我回過頭來再看到這個片名的時候,我深受感染。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被黃色的海洋覆蓋了視野,填滿了生活後,你會不會勇敢的跳下海,滑動着四肢,拼命的向前遊?

我想你一定要。

因為我也相信,隻要我們一直遊

海水一定會變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