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電影看下來心情很複雜,百感交集,一艘沉船将太多個家庭間的故事聯系了起來。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關于戰争

正如電影中所說,戰争将人們改造成了一台冷酷的機器,麻木的執行命令,同時也被命令摧殘着。内心的愧疚與戰争後遺症同時折磨着指令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也困擾着一千八百多個家庭。人們以刀槍相向,屠殺一群和自己從未謀面毫無過節的人,仔細想來實在是令人費解。在現代化的戰争面前,人類的生命實在是渺小而又偉大。幾百人能在一根蠟燭都點不着的空氣裡存活數個小時,然而幾粒子彈卻又瞬間奪走了數個生命。戰争就像黑洞一樣,不僅吞噬了戰士的生命,也吸走了他們身邊的美好。其實對于這個話題,還有太多遺憾和悲傷卡在嗓子裡不知道怎麼表達。在如今緊張的國際局勢下,一旦戰争爆發,你我或許都有可能與這一千八百多個家庭相似的問題。在最後引用海明威寫過的一句話:“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每個人而鳴。”

一些感慨

最讓我受觸動的是在三号艙的梯子斷裂後,船漸漸沉沒,而無望生還的三号艙中竟然在一片呼救與哭喊聲中傳來了歌聲。我不敢想象當時船艙内的戰士們有多麼絕望。如同小說中的劇情,奇迹般的歌聲好像給悲涼而又冷酷的死亡添加了一抹溫暖和強烈的悲壯,那是三号艙的戰士們給自己的安慰也是生命的絕唱。或許這就是這個世界神奇的地方,有時明明已經早到了絕境,卻又努力試圖創造一絲美好與希望。

然而在死亡的反面則是生命的歡歌,有時候也會為一些人的純樸和善良而驚歎。當方勵與東極島漁民林阿根談起當初救援裡斯本丸上的俘虜時,這位将近百歲老人平靜的臉上在第一次浮現出了一個明顯而又欣慰的笑容,仿佛在追憶自己年輕時的英姿。出海未歸的父親一直是他心中的遺憾與傷疤,在出海救援中他不僅救起了英國人,也在内心完成了自己對父親的救贖。

ps. 電影裡的幾位百歲老人都在20年左右去世了,沒能看到電影的最終上映,有點小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