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this time
Maybe some other time”
本·阿弗萊克告别那段哭的稀裡嘩啦的
是時候該長大 學會放手了
九年也足夠美好了
除了開頭十分鐘,整個片子都不應該存在。因為邏輯太奇怪了,一切都沒法深入思考,因為一思考就會發現劇情漏洞百出。
整個片子看似承接ZSJL,實際上《鋼鐵之軀》中的宇宙引擎根本不會把人吸上來。
作為單人電影,卻沒有出現一個閃電俠的單人反派。那晚連逆閃電都沒出現,哪怕是一個影子呢?
影片的定位受衆也很奇怪,超級英雄的購票觀衆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然而影片後半段出現的客串,屬于他們的觀衆早已不再是當年的他們,更何況一兩秒的客串又能産生多少票房呢?哪怕讓羅伯特·帕丁森的蝙蝠俠和華金·菲尼克斯的小醜出現兩秒,也比這些自嗨CG效果要好。
至于為什麼前期影評人/大博主好評如潮?
一方面拿錢幹活,吃飯嘛,不寒顫。但另一方面也看得出來,影片也确實對之前《鋼鐵之軀》等作品的差評進行了深入反思。
例如:1.《鋼鐵之軀》被批評在城市打架,造成的損失太大,因此《閃》選擇了在荒無人煙的空地開打。
2.《蝙蝠俠大戰超人》被批評第三幕太暗,壓根看不清,因此《閃》選擇了大白天進行第三幕。
3.《鋼鐵之軀》被批評氪星人為什麼會說英語,為此《鋼》還專門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而《閃》選擇了直接忽略這步,從小被囚禁在俄羅斯的超女毫不費力地速通了一門新語言。
4.《鋼鐵之軀》之中佐德被扭了脖子,《閃》之中佐德扭了别人的脖子。
等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操作。
華納現在知道影評人喜歡什麼了,但可惜的是不知道觀衆喜歡的是什麼。
至于結尾出現的那位蝙蝠俠,更是單純的惡心觀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