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古至今,“食”和“性”便是人們所無法割舍和離開的東西。
電影《飲食男女》主要講述了一位技藝高超的鳏夫大廚老朱退休後,每周日都會做一桌豐盛的萊肴并叫三個女幾回來吃飯。但随着三個女兒漸漸長大,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心思,周日的聚餐也無法再挽留住昔日的情感。而好友的離世、味覺的喪失、幾個女兒的離家都讓老朱心裡十分難受。女兒們也希望老朱能重新找個伴侶,但沒想到老朱早已和大姐的同學錦榮談起了“黃昏戀”。
影片開場用了大量對菜肴的特寫鏡頭既交代了老朱的身份,也作為全片的一個線索和概念之一——“飲食”埋下伏筆。電影片名叫《飲食男女》,“飲食” 體現在老朱的職業,二女兒做菜的繼承,錦榮最開始給老朱打電話問魚的做法,老朱去餐館救場,老朱同為廚師的老友去世,老朱味覺的喪失,老朱為錦榮女兒做便當等。“男女”則體現在三個女兒不同的愛情,老朱與錦榮的“黃昏戀”,錦榮母親對老朱的好感以及老朱和三個女兒、錦榮之間的“埃勒克特拉情結”等。除此之外,電影中的許多畫面的呈現都與人物的心境緊密相連。例如,出現了多次的老朱叫三個女兒起床的畫面,從開始的溫馨到接近尾聲處的凄涼冷清,老朱的背影和環境也從一開始的暖意濃濃到結尾因為大女兒和三女兒的離開所呈現出來的“黃昏”的光感,暗示着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影片中對于幾個主要角色的刻畫也十分細膩。老朱因為缺少陪伴的孤獨感,因為女兒們都逐漸擁有了“性”的魅力和成熟而讓自己的欲望被壓抑在心裡的空虛感,以及因為老友離世,味覺喪失所帶來的恐懼感,這都為最後老朱選擇公布和錦榮的戀情做了鋪墊。大女兒朱家珍在家庭裡承擔起了“母親”的角色,從母親離世後,大女兒守護着父親,守護着這個“家”,對待妹妹們也像家長般。而對待自己的愛情,卻壓抑得死死的,直到學生惡作劇的一封封情書将她内心對愛情,對“性"的渴望激發了出來, 讓她和排球教練快速的結了婚。二女兒朱家倩是個聰明漂亮,事業成功的獨立女性,她對待“性”十分開放,也很有女人的魅力,一開始最想離開家,逃離父親的她卻是最後留在“原地",繼承了父親衣缽的人。三女兒朱家甯,從小在家裡沒有大姐賢良淑德,也沒有二姐精明能幹的她潛意識裡已經形成了“争奪”的意識,以至于她最後奪走了閨蜜的男朋友,第一個離開了家。而錦榮這一角色最終選擇和跟自已父親差不多年歲的老朱在一起,很大原因也是因為她從小缺乏父愛,母親的性格又十分張揚跋扈,所以她在老朱身上找到了父愛和安全感,這也是“埃勒克特拉情結”的一個體現。幾個角色的性格從其每個人對待家人、朋友和戀人的不同态度和行為生動的體現了出來。
“飲食”和“男女”兩個主題在影片中充分交織着呈現了出來。有人說李安導演不會玩“金箍棒”,隻适合“繡花針”。誠然,導演對于角色性格心理的把握和故事細節的處理都十分細膩和到位。而《飲食男女》之所以好評如潮也正是因為其人物塑造的成功和電影本身視聽語言的細膩處理。當然,影片想要傳達的主題也很值得思考。人活着便離不開“食”和“性”, 但兩者常常也都有着彼此的共性。人對“食”的欲望,對“食”的享受往往在“性”上也同樣能夠體現。導演用美食來暗指“性”, 精确且形象。或許影片中很多看似有些畸形的情感還無法被大衆所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确能夠剖析出部分人心深處的情感和人性的某些特點。
中西文化的對比和交融也是李安導演影片中必不可少的特點。中國傳統美食和快餐傳入中國的比較,茶文化的呈現,大女兒的“保守”與二女兒和老朱的"開放,角色李凱談論的中美生活等,都不難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影子。世界在發展,全球化的趨勢也在不斷擴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式的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東西,這是一個現實生活的反映,同祥是一個值得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李安導演也一直在傳達這個理念。如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許多電影裡也都在表達“中西文化”、“全球化”等,但如李安導演 “繡花針”式的呈現往往是很多影視作品中所缺乏和所需要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人的欲望無論被壓抑多久,最後總是會在某一刻爆發出來,無論是對“食”還是對“性”。電影中的故事或許是不被世俗認同的,但人心和人性的問題卻會一直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