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看的全球首映,從搶票到觀影結束,都在激動和緊張。
觀影的時候一直在準備映後發言,大綱也差不多列好,但是主持人隻點了三個幸運觀衆做點評,我一直在舉手,但是很遺憾沒點到我。
為了不留遺憾,我要講出我計劃發言的内容:
(如果說的不好,歡迎交流)
首先,感謝瞧一橋主創團隊,這是一部很真誠的電影。
1.視聽語言我特别喜歡
場面調度很厲害,我最喜歡的是用監控畫面調度的那一段。大遠景很美,音效很豐富。
2.我看到了電影的一些緻敬,租房子那一段有一個走樓梯的畫面,緻敬了強迫症導演韋斯•安德森。陳志勇用釘子紮路邊輪胎那一段,緻敬了《勞工之愛情》。
3.電影幽默感十足,影院笑聲不斷。(另類幽默感:有一個穿幫鏡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在醫院那邊,張倩影說了一句:說這有意義嗎?然後畫面切了側面鏡頭,這時張倩影的嘴型是在說:說這有意義嗎?但是此時沒有聲音。不知道是不是漏拍了鏡頭,還是剪輯出現的bug)但是,我認為電影的一些幽默感不應該建立在危險駕駛、生病上路這些之上。
4.電影張弛有度,該慢的慢,該快的快。但是,整體還是不夠好,劇情略顯平了,矛盾的爆發太輕,用力不夠,解決問題太輕松。
5.說說人物,影片用了很長的時間講陳志勇是多麼的叛逆,雖然可憐,但是情商低、素質低(會偷東西),這就導緻了影片的主角不讨喜,甚至将後來的轉變變得很不自然不自洽,陳志勇突然有的共情能力顯得突兀。不過,人物之間的對話設計還是不錯的,顯示出了年齡代溝。看出電影想要表達一些人物之間的不一樣,想要在張倩影和陳志勇之間構建起橋梁,但是因為人物和故事沒有設計好,顯得兩個人的“變”和對方沒有關系,就是主打了一個陪伴而已。
最後,我想問一問導演老師和編劇老師,對于電影之中的意象做出了什麼樣的設計。比如“橋”是不是希望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橋梁,還有橋一直是很強的,比人的生命更持久,也和人的生命有關(橋梁設計師張倩影)。然後我最想問的是,陳志勇吃螃蟹那一段是不是有什麼特殊含義,我以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一點到後面會有體現。還有就是“風車”我不太理解,“風筝”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如果是陳志勇和張倩影是像風筝一樣的人,但他們又有很多羁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