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布于公衆号【暗的光】,歡迎大家。

陳廖宇導演:“很棒啊,沒有别人說的那種感覺。”

田曉鵬坦承,《深海》是一部感受型電影,是非常個人化、很任性的作品,但不管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他都可以接受。此次行業内部場放映無論是觀影還是映後對談,氛圍都很好。

觀衆很真誠的提問,田曉鵬導演毫無保留的給予答複。

Question:看完之後發現《深海》的畫面和情緒表達大于故事?是為什麼?

A:這可以提一下當初我做《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聖歸來是個劇作工整的電影。後來野心也好,私心也罷,我就是想做一個感受型的電影,這部分的創作會犧牲傳統的、工整的劇作,比如沒有設計一些鈎子(強推進事件的契機),甚至主要角色的情感也不是以系統的方式來設立的。我一直在問自己喜歡什麼樣的電影,答案也相對固定,我喜歡那種非常感受型或者體驗型的作品。這有可能是創作者的關系,每次我在系統工作的時候,好像總有理論學術來引導我做出下一步的規劃,但我覺得這個不是我要的,所以我更希望遵循内心。

...
片中人物:南河

這次的《深海》就是一個非常個人化、很任性的作品。我們在做劇本的過程當中,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來平衡這件事情(感受型),包括在制作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在返回來,是不是覺得可以解決這個,最後發現還是解決不了。以我現在的能力做這個或許有難度,也許它用一個很懸疑片的方式,在前面把所有的事情說的非常明白就可以了,或者完全我不去理會反轉的這一層意思,我單純将底層的故事講清楚。但是我自己其實權衡了很久,既然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那我就遵從參宿的選擇,就是它到底就是夢的邏輯或者說主觀的情感邏輯是什麼。所以這次真的就是因為能力問題,犧牲了觀衆的感受。但對此我不後悔,因為我也想借此探一探這個底,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就拿今天在座來說,我以後就能拿捏這個度了。其實還有一個較為實驗性的是我沒辦法給自己規定一個“度”是觀衆可以接受的,包括前面的視覺效果,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滿”成什麼樣、五彩斑斓到什麼樣子是觀衆接受的。這個作品不是廣泛的拿出來跟大家探讨,我自己也是得不到這個答案的。今天對我來說這個結果,我是拿到了很寶貴很重要的經驗,雖然結果不太好,诟病較多,但對我個人而言是比較值當的。

Question:這次創作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A:水墨粒子技術花了好久時間。技術層面來說水墨粒子技術是我特别想要研究的一種風格。個人層面來說我一直想打破二維和三維的界限,将個人的思維與科技技術做一個有機結合,做出一些新的東西。

...
Question:海精靈的形象可能會引起觀衆不适,海精靈角色設計是如何考慮的呢?

A:海精靈不難猜測是參宿的心結,設計之初名字叫“夢魇”,意象來源就是媽媽,電影中媽媽回眸時會有多個眼睛和頭發的疊加,變換一下其實就是海精靈。它在片中一開始是個小的海精靈,随着參宿負面情緒的不斷壯大,心結越來越大,海精靈也随之“進化”。從技術層面來說,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把海精靈做得既讓觀衆感覺内心舒适,又同時很負面,這對我們未來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海精靈的頭發其實我們做了很多“手腳”,無論是為了提高美觀度、“遮醜”、亦或者能力範圍内精确最大化。表現在頭發和眼睛不能“打架”,與海水互動,黏液的活性化,能把它在大銀幕上實現出來,我們真的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大家能感受到的海精靈的水斑、水痕、光斑、光暈,我們是為了去遮醜,盡量讓觀衆在視覺感受上好一些,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技術問題。

...
片中人物:參宿Question:為什麼會在片中關注抑郁症這個群體?

A:我的本意并不是直指這個群體,去談論這個話題,它其實是源自于我們心裡的那一絲常态化的負面情緒。有的人可能都沒有到抑郁的程度就感覺自己抑郁了。故事情節表達更多是在講内心,講看世界的角度,以及來自于陌生人的善。也許這個世界上有的時候看起來就像是灰色的,隻是你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這個世界充滿了那種點點滴滴的光,再度鼓起勇氣面對時,你會發現那些新的有光亮的東西。

Question:在影片創作過程中,自己有得到過治愈嗎?

A:如同在座各位創作者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不斷陷入參宿的情緒中,去叩問各種意義?但是同時我也在鼓勵自己。如同大家看到的五彩斑斓,我在找素材的時候就是在發覺生活中的這些彩色瞬間,哪怕是杯子的折射、日出的光暈,我都會去拍,這或許也是讓我慢慢調劑情緒的一個方式。

...
Question:下一部動畫電影是否還是有關現實題材呢?

A:我認為無論電影未來怎麼樣,不管是神話題材、現實題材,還是科幻題材,它隻是一個載體的區别,本質内核是不變的。我未來的作品還是會跟着内心去做,首先這個東西一定是我自己喜歡的,而且是能打動我的題材,我才會去做。

Question:目前《深海》票房成績是否達到了預期?

A:老實說,沒有達到預期,焦慮和壓力并存,但我自己做了一個很任性的冒險(感受型電影),就要接受這個結果。我覺得不能簡單用票房來衡量它的結果,比如說我們在制作過程中開發的一些新的技術,我自己進行的一些嘗試得到了有結果的驗證,都是有意義的。

動畫本身就是一個重工業的東西,我們今天的動畫技術相較好萊塢還是差得非常遠。經常會有人說中國動畫已經不缺技術了,對此我持反對意見,動畫還是以技術支撐,這是重中之重。可能對于觀衆來講,他們更多想要看的是劇情,但今天我們的“冒險”,我認為對中國動畫的發展之路是一個很好的鋪墊,未來會有特别棒的導演會用這些東西(更新更好的技術)去表達他們想要做的故事和主題。等到那天的到來,他們不再被技術困擾,是我們都想看到的。我們現在進行的這些東西,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
Question:經過此次制作,你認為國内動畫工業有哪些環節是比較欠缺的?

A:我覺得最欠缺的是開發人才,比如動畫師、合成師、燈光師、特效師其實有很多且很優秀,但是,底層技術開發的人才問題需要直視。

我為什麼要把影片中的水都做的無比真實?我意在為了讓觀衆能感受到參宿泡在海水中的那種殘酷感。參宿和南河在海水中漂泊幾天後,那種時間的流逝,身體被太陽炙烤的感覺,為了讓觀衆沉浸其中。真人電影很容易有沉浸感,但動畫不行,動畫的每一步都是設計的,在被大衆感知的生命力上有很大的障礙。為了生命感和真實感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如果我們底子很厚的話,我就不用在這操心了,隻要去想我的故事表演怎麼做就好了,我就能像拍真人電影一樣去控制動畫角色。如果我們會的話,以後的動畫導演會非常幸福,隻需要考慮劇本本身的問題,但今天這些東西它就是沒有。

Question:和外面的動畫電影相比,國内的差距在哪?

A:技術差距是真實真的存在的。觀衆看到有些國産動畫呈現出來的時候,感覺和國外差不多,但那是團隊拿身體拼出來的。之前我去迪士尼參觀的時候,發現一個動畫導演可能有20多個分鏡師陪着他來做整個動畫的分鏡來協助完成工作,但是國内相形見绌,一部動畫電影有3-4個分鏡師已經了不得了。拿《深海》舉例,如果你想做一個很真實的毛發、海洋效果,在國外有很多開發人員,甚至他們可以為動畫制作寫一個相匹配的軟件,國内就不太一樣,我們更多的是在應用層面,最後産出的效果雖然差不了太多,但成果的背後卻是團隊成員花了無數日夜、透支身體做出來的。

...

(田曉鵬導演的啟蒙老師)陳廖宇導演說:其實到現在我的心還在急速跳動,按理來說是不會的,說明看完電影我還是很激動的。他(田導)在中國是完全有條件以安全的方式去完成一部“成功”的片子的,但是他沒有這麼做,這一點就值得所有同行敬禮。第二點是他特别值得同行的感謝,他拓寬了中國動畫風格和類型的邊界,我剛剛在看的時候腦子裡有在想象另外一個場景,如果其他國家的人看到這部片子的時候他們會不會發出這樣一個疑惑,咦這是中國人做的動畫電影嗎?我不知道會不會有這個疑惑,因為我會,我就會想象這部電影可能會改變其他人對于中國動畫電影的印象。我能夠肯定地說,即使它不完美,但它在中國動畫電影裡值得被載入史冊,因為它做了很多别人沒做過的事情。另外一點,這是我第一次看,看的時候我一直在腦袋裡給自己暗示忘掉看這部片子前看到的所有評論,但是這件事情其實是很難的,就像是一直被“喪氣鬼”纏着一樣,被困擾但我一直在掙脫。坐我旁邊的是中國奇譚徐甯導演,我們倆異口同聲:很棒啊,沒有别人說的那種(不好的)感覺。因為它是一種新的嘗試,新的東西的貢獻/優點就是它不光去改變創作本身,而是也會去改變觀衆的觀影習慣。

...

田曉鵬導演:

我不希望以後是這樣一個狀态,《深海》這次其實在用另辟蹊徑的方法,比如片子前面畫面比較滿,很花哨,甚至有一些光斑光影,有些東西的疊加,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我們底層的那些基本技術達不到要求。

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的話,大家就會看到一些瑕疵,普通觀衆都可以看到問題。

如果皮克斯做這樣的東西,他們就可以做到沒有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你就看角色的表演、細膩的質感,就已經非常打動你了,但是我們不行。

所以我們是在用一種另辟蹊徑的辦法解決這些感受上的東西。

未來我希望越來越能追上與國外的差距,等到那天的時候,我們才能真的放下這些所謂的笨辦法,踏踏實實地去講一個故事,踏踏實實地去做一個視覺風格。

我說:

不奢求改變大衆觀影習慣

隻希望着眼當前,保持尊重

“别讓喪氣鬼使你錯失任何一部電影”

...
《深海》制作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