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視角為核心、深入探讨女性生存狀态的作品越來越多了。

最開始了解《影後》,是在短視頻刷到兩個女演員為了幫助另一個女演員躲避“職場騷擾”,一起跳了一段耍寶熱舞,短短兩分鐘,主要角色、主題主旨、升華立意、風格調性全部都出來了,與其說這部劇是短視頻所賦予的熱度加持,不如說是基于該劇本身所擁有的片段式傳播魅力而帶來的短視頻繁榮。

抽時間一口氣看完《影後》之後,隻覺得這部劇“隻可能在台灣根生”,這是内娛環境與台娛環境土壤差異造就的不同株被,屬于客觀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客觀因素,是基于不同土壤而形成的不同輿論環境。

想象一下,如果内地有一部劇,一上來就哐哐給你展現女明星的各種不易、摸爬滾打和心理問題——你會作何感想?

大概會想說,什麼208萬,還好意思賣慘?!

但《影後》便是這樣一部劇集,它以台灣影視圈為背景,描繪了不同年齡段、不同境遇的女演員的生存現狀。然而,盡管劇中揭露了娛樂圈的種種陰暗面,如潛規則、上位史、搶頭條等,最終的落腳點卻依然回歸到女性的情感世界——愛情、友情、親情。

這種“情感性”的表達,既是導演嚴藝文一貫的風格,也是她對女性本位立場的堅持。盡管這種處理方式引發了争議,但它恰恰反映了女性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依然無法割舍對情感的依賴與追求。

1、描繪台灣女演員的生存現狀圖鑒,但結局仍歸于愛與情感

《影後》通過多個女性角色的故事,勾勒出一幅當代台灣女演員的生存圖鑒。

劇中有初入影視圈的新人,她們懷揣夢想,卻在現實的殘酷中逐漸迷失自我;有曾經風光無限的影後,如今卻因年齡和市場的變遷而逐漸被邊緣化;還有那些因出演敏感題材作品而被貼上标簽的女演員,她們努力擺脫過去的陰影,試圖重新獲得社會的認可。

此外,劇中還刻畫了一對曾經親密無間的閨蜜,因事業選擇的不同而分道揚镳,一個選擇繼續在幕前拼搏,另一個則轉向幕後,成為制片人。這些角色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展現了娛樂圈的複雜與殘酷。

然而,盡管劇中揭露了娛樂圈的種種不公與黑暗,最終的落腳點卻依然是女性的情感世界。無論是新人女演員對年下愛情的追求,還是影後對渣男前夫的原諒,亦或是另一位女演員對出軌丈夫的對峙,愛情始終是劇中女性角色無法回避的主題。

這種處理方式引發了不少争議,尤其是對于那些期待看到更多女性獨立與自我實現的觀衆而言,劇中的情感刻畫似乎削弱了女性角色的力量感。

然而,導演嚴藝文的選擇并非偶然。她的前作《俗女養成記》也曾因類似的情感表達而受到批評,但她依然堅持這種風格。

或許,這種堅持源于她對美好情感關系的向往與相信,也或許是基于她對女性本位刻畫所無法割舍的“情感性”的堅持。在嚴藝文看來,女性并非隻有通過摒棄情感才能獲得獨立與強大,相反,情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們在面對困境時的重要支撐。

2、富有争議的新人女演員上位故事,與女演員互助形成對照

在《影後》中,新人女演員的上位故事無疑是劇集最具争議的部分。劇中,一位新人女演員為了在娛樂圈站穩腳跟,不惜出賣色相,甚至抛棄了曾經幫助她的伯樂。這一情節引發了觀衆的廣泛讨論,許多人認為這是對女性獨立形象的破壞,甚至是對女性自我價值的貶低。然而,導演并未對這一行為進行道德評判,而是通過這一角色的選擇,展現了娛樂圈的殘酷現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劇中已有相當資曆的女演員之間的互助與支持。她們在彼此的低谷時期給予鼓勵,分享經驗,甚至為對方提供事業上的幫助。

這種女性之間的情誼,不僅為劇集增添了溫暖的情感底色,也讓觀衆看到了女性在複雜環境中相互扶持的力量。通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生存方式,《影後》并未試圖提供一種标準答案或解決方案,而是通過展露現象、釋放選擇,表達了一種善意的走向。

無論是選擇通過犧牲自我換取上位機會的新人,還是選擇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資深女演員,劇集都在試圖告訴觀衆:女性的生存方式并非單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與困境,而每一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

3、基于台灣生态的娛樂圈題材劇作,是大陸無法複刻的類型

《影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獨特的台灣影視圈生态背景。台灣的影視産業與大陸有着顯著的不同,尤其是在演員的生存狀态與行業規則方面。

在台灣,演員的收入與地位往往無法與大陸的“208萬”天價片酬相提并論,許多演員的生存狀态更接近于普通的工薪階層。這種背景下,揭露女演員生存困境的題材更容易引發觀衆的共鳴。

然而,如果将《影後》的故事照搬到大陸,很可能會遭遇“無法共情208”的差評。

大陸的娛樂圈生态與台灣截然不同,演員的高收入與光鮮形象使得觀衆難以對她們的困境産生共情。這也是《影後》一開始在内地觀衆中遭遇誤讀的重要原因之一。隻有在台灣這樣幾乎可以類比于工薪階層的影視圈生态中,才能誕生出如此真實且貼近生活的女性題材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