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電影總是想起珍妮那句聲嘶力竭的台詞“run,阿甘,run”。阿甘真的奔跑起來,跑掉了矯正的護闆,跑出了城,跑出沙漠,跑過西海岸,跑過所有悲傷與無奈,跑到他人生的巅峰。

阿甘在跑,羅拉在跑,成龍一直在跑,祥子拉着車不停跑,七武士告訴村民“打仗就是跑,不想戰死就要一直跑”,我們抄襲一個綜藝就叫“奔跑吧”。生活裡,跑,與不跑,一念之間;熒幕上,跑,與不跑,生離死别。

馬拉松,是奔跑裡的另一個極緻,42公裡195米,是一個勇者的豐碑。但簡單的數字不能堆砌成一個英雄故事,數字背後的英雄氣質才是一切故事能否打動人的問題關鍵。

像阿甘,他看似一路無目的的奔走,其實是其性格使然,因為他淳樸真誠韌性十足所以一往無前。跟在後面的人群不過是跳梁小醜,因為他們要為奔跑找一個堂皇的理由,一個具象的借口,這是人類社會的陽謀悲哀,自制的頭套讓人難免牽牽絆絆,郁郁難解。奔跑,是追逐,也是逃離,是沖破,也是背叛,是阿甘無能為力後的唯一出路,是回歸自己的直面生活真相。

...

本片套着馬拉松的皮相,講述的還是中國倫理下的親情故事,父子矛盾,教育模式。希臘神話開始的西方文明是“弑父文化”,那麼東方儒家文明本質是“弑子文化”,父母對孩子天然的主權神聖不可侵犯,“我是為你好”,是永遠的一票否決權。這是個接近永恒的故事主題。但是矛盾靠不溝通來設置,催淚靠苦情來激發,情感靠台詞來直白,這些手段不過時但是不高級。尤其是主演、被評價推上風口的王硯輝,身材沒有任何被奔跑打磨過的痕迹,還是很容易讓人出戲。

所謂奔跑,本身就是一種意義,拒絕躺平,禦風而行,外界的阻力是自由的風,内心的阻力是懶惰和封閉。不要辜負了奔跑的主題,那是身體對于命運做的最極緻的反抗,是狂風暴雨是波瀾不驚,是對生活的堅持和回歸。

咬咬牙!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像神一樣活着,跑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