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不負責任的母親,很年輕就生了兩個孩子。這個家庭的破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親的長期缺失,可是依然能夠感受到他的母親是真實的愛着兩個孩子的。有些家庭雖然完整,卻能讓孩子體會到每個家庭成員都是陌生人,整個家裡沒有一絲絲情感的流動,隻有表面上的和諧,又稱“湊合過呗,還能咋滴”。也不知道哪種對孩子來說更悲慘。
其次,爸爸的脾氣非常暴躁,常因為一些小事對着兩個孩子大吼,可是他的每一次發火都不會讓人厭惡。他大聲罵孩子的時候從來不是站在高處俯視孩子,指責孩子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孩子毀了自己的生活。他非常的情緒化,與其稱他為暴躁易怒倒不如稱他為容易崩潰,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感覺。
他每次吼孩子都讓我感到他并不是在指責孩子有問題,而是在通過生氣來展示自己的脆弱。他有無數次機會可以指責孩子的人格和能力,但是他從不這麼做,這一定是因為愛孩子,所以舍不得親手扼殺孩子的光。但凡是個普通人類幼崽,被指責幾次人格和能力後都會徹底崩壞掉。我相信孩子也一定能夠感覺到,雖然孩子每次被吼都會害怕,但他們一定不會懷疑爸爸是愛自己的。
最後孩子放棄遊泳,他也隻是生氣的說了句“你不是我兒子”,而不是“你這種小孩什麼都做不好”之類貶低打擊孩子的話。這兩種說法的區别就在于,前者是很寬泛的發脾氣,以他兒子沉穩的性格一聽就知道爸爸又耍脾氣了,如果他父親選擇的是指責孩子的能力,那麼就算他的兒子再早熟,也無法做到不懷疑自己,長期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孩子會永遠都覺得自己很差勁,質疑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成年後孩子的内心會形成一個可怕的“父母”,每做一件事都要指責自身非常差勁,而我們有些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最感人的就是兒子和父親最終和解,父親在飯桌上詳談了兒子的愛好,這隻是第一次,我相信以後一定會有更多次更詳細的讨論。我相信光是這一點,這個父親已經是很多人的理想父親了吧。他不僅克服了自己的偏見,還可以尊重并且深入與兒子談論他的愛好,這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試問誰不想有個能聊幾句自己愛好的父親啊。而我們有的父親可是一聽到孩子說起自己的愛好就煩的要死,還說小孩不務正業,或者說孩子能力很差根本就不能繼續自己的愛好。
這個父親表面暴躁,内核卻是脆弱,在某一次因為衛生問題罵完孩子後,女兒哭着說馬上就收拾幹淨。一方面是女兒被罵哭了,另一方面能感覺到女兒是有些心疼父親的。所以說孩子不是智障,也不是情感上的傻子,真正想表達的感情哪怕經過多層包裝扭曲仍然能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不像我們有些家長動不動就說“孩子不能聽這個”“你還小,和你說了你也聽不懂”。
還有另一個證據可以證明父親的暴躁并不是惡狠狠居高臨下的暴躁,就是女兒可以當着父親的面哭,也可以當着很久不見的母親的面哭。這說明他們的小家庭内部是有感情流動的,有愛,有關心,有傷心,大家都是可以大方的表達的,不會有任何一種情緒被嘲諷或被打壓,可以放心的表達出來,總有家人會接住他的情緒。不像我們有的家庭,愛是這輩子也不會被表達的,因為嫌丢人,脆弱的時候隻會被罵真不行,連哭都要被大人嘲諷很久,有多少人從來不敢在家人面前哭,永遠是躲起來偷偷哭,一邊哭還一邊想“我不能哭,因為父母說哭非常丢人”。
最後就是兒子沉穩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我不認為是家庭的破碎導緻了兒子的沉穩,(私以為任何一種沒有自毀傾向的人格特質的成因都不會是創傷)我認為成因是父親的放養,以及父母對孩子長期的尊重,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決定,把家裡的經濟上的瑣事講給孩子們聽。不像我們有些家庭,所有事包括經濟上的決定都不能給孩子聽到,認為孩子就該學習,家裡的所有事都不能知道,經濟上的就更不能講了,小屁孩懂個什麼呀。家庭聚會時就把孩子喊出來,讓小孩給叔叔阿姨表演一個才藝,小孩自己想表演也就算了,問題是很多小孩都不想,非要逼着小孩一定要表演,這和把小孩當猴耍有什麼區别?還是覺得當着親戚朋友的面展示一下自己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當猴耍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呢?所有的親戚都會羨慕自己有能力培養出這麼優秀的?????
寫到這,确實對這個家庭羨慕的要死了,有人說像電影“何以為家”,但我認為這兩個電影裡的家庭有本質區别,何以為家的家庭十分不尊重孩子又極度貧窮。而本電影裡的家庭一定是尊重和愛孩子的,并且屬于一般的貧窮。
可能每個人理解不同吧,我不認為這個童年時光悲慘,我認為這已經是過于幸福的童年了,是我求之不得的童年了,兒子和女兒的童年都已經很完美了。至少他們的童年回憶起來是有一些美好的回憶不是嗎。至少他們還有愛自己的父母不是嗎?
我有時想到底是缺錢但充滿愛的家庭幸福還是不缺錢但完全沒有愛的家庭幸福呢?得出結論必然是缺錢有愛的家庭幸福,畢竟很多後來不缺錢的家庭都懷念當初一起打拼的日子,缺錢有愛的家庭不會一直缺錢,一定會越來越好。而不窮卻無愛的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脫離家庭,可以說是永無出路了,還可能由于嚴重的心理問題導緻越來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