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喜劇脫口秀現象級節目《吐槽大會》第二季于2017年12月10日正式回歸騰訊視頻。“凍帶魚”、“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音樂圈鄙視鍊”等衍生話題占據微博熱門排行榜。

《吐槽大會》第二季的節目制作既延續了第一季的優勢,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亮點。第二季跟第一季相同的是依舊簡單直接,以内容制勝。沒有絢麗的舞美燈光、仍是一人、一桌、一話筒的表演形式;不同的是,第二季的主咖和嘉賓的選擇範圍發生了很大改變,從職業到個性等各個方面,都更加豐富,讨論的話題自然也覆蓋了更全面、細分的圈層文化。吐槽歸吐槽,段子間多了一些溫情,觀衆笑過之後心中會留下更多耐人尋味的深刻意義。

内容大于形式,重視圈層文化的拓展

與一些大手筆置于舞美設計的網綜相比,《吐槽大會》在形式上或許有些簡單,幾把椅子、一張台子、一個話筒,甚至連台的高度都沒有變化,但對于一個強内容的節目來說,足矣。

《吐槽大會》在努力淡化一些模式上的東西,将所有出花、出彩的地方都集中于内容本身,但這并不意味着它的模式不重要,它的模式強在隐性,強在隐藏于模式背後的邏輯,這些是不能打破的。比如,被吐槽的主咖在接受吐槽的時候不能反駁,隻有在最後才有機會開口說話。

《吐槽大會》第一季邀請的嘉賓大多是傳統意義上的演藝明星,一方面是可以利用他們的知名度快速打開喜劇脫口秀節目的市場;另一方面,受衆對于演藝明星的槽點接受度會更高,門檻更低。但經過第一季的培養,到了第二季,《吐槽大會》則開始在嘉賓陣容的選擇上更注重圈層的多元性,為觀衆帶來意外驚喜。通過不同圈層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讨論,展現出更廣普的社會關系。

從圖中可以看出,從影視圈的演員、導演、編劇、經紀人,到音樂圈的歌手、制作人、鋼琴家,再到體育圈的運動員、教練、解說、主播,還有魔術圈的劉謙、網紅圈的papi醬、脫口秀圈、産品圈、主持人圈等等,《吐槽大會》第二季中體現的圈層文化更加豐富。

比如第4期,國足上綜藝、而且還直面吐槽還數頭一次。國足隊長馮潇霆代表國足坐在了紅椅子上接受吐槽,單集播放量達到1.6億。一直以來,國足都備受關注,也備受質疑,“每個球隊有不同的風格。巴西隊踢球,桑巴,靈動。德國隊踢球,鐵血,有紀律。中國隊踢球,很盡力。”

第四期在吐槽國足的同時也多了一份柔情和溫暖。黃健翔曾說,中國足球進世界杯就裸奔。在這期節目中,黃健翔以吐槽的方式再次表示:“我解說這麼多年,怎麼會不希望你們好呢?我多希望你們能打進世界杯啊,多希望能解說一場屬于中國足球在世界杯上的勝利啊。小馮,你們要加油,一定要盡早打進世界杯。因為進的晚了,我就老了,裸奔就不好看了。”此番話,幽默的背後,簡直紮心。

在第二季中,《吐槽大會》也多了一些新面孔,從《脫口秀大會》中走出來的龐博、斯文、王建國等人,其實都是《吐槽大會》的幕後人員,這些新秀走向台前的過程,意味着喜劇脫口秀閉環的形成。

直面社會現實,加強價值觀頂層設計

價值觀傳遞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吐槽大會》在第二季的内容設置中,将價值觀揉碎了分拆于各個段子中,在保持19秒一個笑點的同時留給觀衆更多的思考。

1、更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吐槽大會》第二季對價值觀的頂層設計開始有了集中體現。節目通過設立一些“高級梗”,使得觀衆在恍然大悟後爆發出興奮的掌聲,此後相關讨論也會在微博話題中引發新一輪的傳播。

除了段子本身的價值觀傳遞外,嘉賓在吐槽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于槽點背後的故事。比如,郎朗坦言音樂教育不應該是精英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國足隊長馮潇霆講述了當前中國足球低迷的原因——在中國踢球的孩子少,願意把足球當作職業的就更少了……

吐槽也是反映現實問題的一種手段,真正好的喜劇脫口秀是要能直擊社會現狀,然後通過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來,在觀衆笑過之後能夠留下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反思和動力。

2、“冒犯”傳統交流方式

在中國傳統的交流方式中,有一個很大的矛盾是,中國人不習慣那麼直接地表達不同意見,更少有人會當面相互吐槽。因此,如何打破這種心理障礙是一個難題。在吐槽的過程中,能對嘉賓的心理層面“冒犯”到什麼程度,是體現節目組能力的時刻。

梁朝偉、劉嘉玲、張曼玉之間的關系在網絡中話題無數,可真正敢拿到劉嘉玲面前來說的還真不多。《吐槽大會》第二季第7期,“劉嘉玲張曼玉之争”被直接當做了槽點,“劉嘉玲婚禮差點被換掉,幸虧張曼玉沒有檔期”、“劉嘉玲被很多獎提名,但都被張曼玉拿了獎。”嘉賓犀利的言語讓觀衆都捏了一把汗,這能說嗎?

不過,最後節目呈現的效果很好,劉嘉玲毫不避諱,甚至自己都樂到不行。可見,雖然吐槽嘉賓本身存在尺度問題,但尺度太小節目效果不佳,尺度過大嘉賓又會尴尬,如何權衡其中利弊并設定好邊界,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

3、新女性主義的傳遞

《吐槽大會》第二季女性主咖頗多,而且這些女嘉賓均為新女性的代表,他們無論是自身的發展還是公開的言論都在強調女性獨立。他們代表的是“剛柔并濟”的時代新女性,不拘泥于細節,更願意為女性發聲。

“擁有少女心的大女人”伊能靜在微博中和各位好姐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告訴大家女性要自重獨立,不需要依附于他人;papi醬在短視頻中誇張的表現方式甚至有點“自毀形象”的表演,則在展示普通女性也有發光的一面。金星、劉嘉玲、張雨绮同樣都是女性獨立精神的代表,她們在《吐槽大會》上的表現,展現的是新時代女性的獨有氣質。

4、環保公益觀點的強化

其實,在嘉賓選擇上的圈層化拓展背後,還有一點很難被發現,那就是《吐槽大會》第二季的主咖們普遍熱衷于公益事業。金星曾多次舉辦慈善舞會,并親自獻舞為兒童基金會籌集善款;劉嘉玲是大熊貓推廣大使;伊能靜是“靜新圖書基金”發起人,多次為自閉神兒童捐款、領養多名因災失去父母的孤兒……

這些嘉賓在以身作則的同時,也通過節目呼籲更多人關注公益事業,幫助更多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郎朗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為了提高孩子們的音樂素養、普及音樂教育,做了很大的努力,包括成立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來舉辦公益賽、捐贈樂器和教材等。他強調“公益不僅靠捐贈,更重要的是花點時間,将這份愛傳遞下去。”

《吐槽大會》第二季讓觀衆在享受歡樂的同時能接受到更多信息,不僅僅是“知識點”的普及,更是一種意識、價值觀的培養。

打破文化壁壘,助力喜劇脫口秀本土化

《吐槽大會》的節目形式來源于英格蘭的喜劇脫口秀,原名“Stand-up Comedy”,把這種節目形式根植到中國市場,在《吐槽大會》團隊看來是一件非常有創造性的事情。

中國市場上想要做喜劇脫口秀的節目很多,但真正能還原喜劇脫口秀的本質價值而又能找到中國受衆易于接受的方式,卻是從《吐槽大會》才開始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它打破了以下壁壘:

1、文化壁壘。由于文化差異,西方脫口秀的幽默方式在内地大多并不通用。西方模式植入國内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文化本土化,隻有進入中國觀衆劃定的内容接受圈,才能免于水土不服。

2、觀衆對喜劇中邏輯梗的理解力不同。觀衆對于梗的反應速度和理解能力,與編劇創作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如何尋找到編劇邏輯與觀衆邏輯之間的平衡點是脫口秀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3、對吐槽尺度的把控。正如前文所談及的對嘉賓“冒犯”程度一般,如何将吐槽的尺度把控在觀衆覺得刺激、嘉賓覺得舒服的範圍是很難的事情,畢竟每個人對于某些問題的容忍度是不同的。

4、内容創作力。任何一種文化或節目形式要想能夠持續産出,創作能力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一個脫口秀演員不具備創作能力,他就永遠無法貼近生活,無法尋找到與觀衆的共鳴。

思文最著名的段子“把夫妻當成兄弟”、龐博關于程序員的自黑、包括池子、李誕的很多段子為什麼能夠受到觀衆的喜愛,這和他們對生活的觀察是分不開的。

從破壁程度來看,第二季的《吐槽大會》愈發體現“Stand-up Comedy”的内涵,即通過幽默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洞察,讓觀衆發笑之餘能夠思考段子背後所體現的價值觀。這也是《吐槽大會》能夠帶領中國喜劇脫口秀走向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