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獨行月球》有感
本片以優秀的營銷,精湛的特效,與易于令大衆接受的題材,成為了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
然而,就影片劇本,立意而言,卻着實令人我失望,更多的,是對國産電影普遍缺乏對觀衆的尊重,以及畸形的發展模式所感到悲哀。
1.成功的包裝
《獨行月球》在服化道與特效制作的處理上,可謂是盡善盡美。無論是角色所着的太空服,以及太空倉都盡量還原了真實場景。而"金剛鼠"這一憑特效制作的角色,也展示出了極高的技術水準。袋鼠的皮毛仿佛真實可觸,浩瀚星河也通過後期制作一一呈現,不輸國外的技術水平。
在宣傳方面,幾乎每個電影購票平台,《獨行月球》都是"0差評”。以及知名"開心麻花”的加時,更是為電影增添流量。
對大部分依靠影評涉選電影的觀反來說,《獨行月球》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何況喜劇類型的電影。情感基調更加輕松明快,對國内觀衆而言,也更加傾向于選擇此類型的影片。而非沉重的現實主義影片或晦澀難懂的文藝片。
在多方面因素的積累下,《獨行月球》一時炙手可熱,在受疫情影響時期,仍然獲得了20多億的票房。
2.失敗的内核
作為一部喜劇片,電影中所埋藏的笑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獨行月球》中的笑點與包袱,大部分俗套無趣。例如獨孤月駕車飛躍大坑時,采用了升格鏡頭與緊張的配樂。此時與我一同觀影的8歲小孩就已然明白會發生什麼。"要掉下去了!"他說。果然,主角直線墜落,周圍響起了稀稀落落的笑聲,其餘大部分在台詞中安排的笑點也沒有特别打動人心的梗,反而還夾雜着許多低俗的搞笑畫面。也許某些笑點會低俗,但低俗無法成就笑點。相較于姜文的《讓子彈飛》中黑色幽默,亦或是開心麻花從前的《你好,李煥英》,《夏洛特煩惱》等作品,《獨行月球》更是遠遠不及。
而就劇本來看,除卻離譜的情節,許多劇情設定更是無法細究。
我真的無法想像全球人民舉起手電筒能讓遠在月球的主角看見"你不是一個人”。辟如兩杯40℃的水混合在一起不可能變為80℃的水。也許為了電影的情節需要可以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但做為一部科幻片,不僅沒有追求科學的嚴謹性,反而出現了違背基本生活常識的情節,讓人不由懷疑主創團隊對觀衆是否尊重,以及對科學是否心存敬意?
從主線劇情來看,主角每次遇險是因為極低概率的意外發生,為何隕石總是和主角過不去?(莫非主角光環對隕石有着強大的吸引力?)一次兩次是為了推動劇情發表,剩下的空間該由角色充分展現人性的緯度,而不是靠着編劇一次次強行創造意外,推動劇情發展。
這亦是許多國産劇的通病,請了流量演員,擁有精良的服化道與後期制作,然而劇情卻颠三倒四,邏輯生硬,主角每次作出的決定并沒有足夠的動機去支撐,也沒有充分的感情鋪墊。以劇情帶動人物的行為,而非以人物的性格去推動情節的發展,簡而言之,是因為沒有深入挖掘探讨人物本身,沒有精心打磨劇本。
劇本,乃一劇之本。其餘外在無論多麼精美卻往住隻能是錦上添花而己,核心理應是劇本。然而,影視行業高速發展的當下,劇組卻将大量人力物力集中于服化道與後期制作--因為這在短期内極易實現的,而劇本則需要長期的雕琢與創新,更無法在短期内内實現效益最大化。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瘋狂競争,都希望獲得更多的利益,影視行業也是如此。然而優秀的影視作品應當是藝術的結晶,而非牟利的工具,這是每一個影視工作業當堅守的信念。叫好與叫座并不矛盾,例如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同類型科幻片《阿凡達》,丹尼斯·維倫紐瓦導演的電影《降臨》,吳京導演的《流浪地球》等一系列經典影片,除确精良的制作,更是擁有新穎的劇本,實現了口片碑與票房的雙收。縱觀全片,核心立意仍然是"舍一人而救天下”的取舍,對犧牲個人成全集體的歌頌,這是中國古以來便宣揚的優秀道德觀念,這無可厚非。
然而在《流浪地球》,《姜子牙》等衆多國産影視作品中,都以"舍一人而救天下”作為核心立意,仍然采用未免落入俗套。相較于同類型電影《火星救援隊》所展現人類的不屈與韌性,傾盡全力救援同伴的團結,更讓我體會到了人性的溫度,而非一味的奉獻犧牲精神。
也許,在主人公成為全球直播的"次頂流”時,又嘗不是對他個人價值的利用與剝削?人們并不在意獨孤月這個人,而隻是為了靠他來在暗無天日的日子裡獲得一絲慰籍,他們不在乎他是與誰共同勉力多年的戰友、一個被遺講忘在月球的可憐人。
編劇或許可以展現出人性的自私與脆弱,将喜劇的本質還原為悲劇,而非現在的鬧劇,煽情劇。
有些觀衆或許認為,由于審核原因,立意必須符合某些限定條件,但這不是爛片的遮羞布,不是立意俗套膚淺的借口,更不是衆多編劇以審核之名,行懈職之實的借口!并不是俗套的立意易被大衆便接受,而是立意俗套早己讓大衆習慣了。
3.可怕的後果
《獨行月球》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收益,無疑向許多電影制作團隊表明:僅憑精良的後期作與流量演員,以及水軍好評,便可以獲得票房,由此又是否會引發的惡性竟争,将資源集中于影片的畫面、演員、水軍,而非影片本身?這不僅是電影界的不幸,也是整影視行業的悲哀。
不可否認,《獨行月球》借鑒了《流浪地球》《火星救援隊》中的類似情節與立意,難免不會助長影視行業炒現飯之風,摘取先輩的藝術成果,省去己創造與思考的時間,而最終導軟整個業失去了創新與活力。
就現下票房來說,《獨行月球》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但與優秀的影視作品乃有着較大的差距,外在的包裝精美,然内核乃需完善,方能打動人心,為國産影視作品做出模範,證明票房與口碑并不違和。
一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商業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