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國慶檔過後,《金剛川》成了影市“接棒”的重要作品之一。
2020年10月12日,《金剛川》的首支預告片問世。在這條僅一分多鐘的短片内,硝煙、烽火、轟炸機、死士、黑暗與微光……多種硬核戰争片元素紛紛映入眼簾,但這一次,又有些不同。
《金剛川》所聚焦的,是以往商業電影中很少觸及到的抗美援朝題材。預告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一片看起來風平浪靜的低矮叢林,但在遠處,硝煙四起。随着一聲哨響,叢林中随即人頭攢動,而後黑色背景轉場,鏡頭拉向幾個黑夜中的軍人,他們正望向一座燈光點點的大橋。
過橋,是《金剛川》中最重要的目标。隻有通過這座橋,增援戰士和戰備物資才能抵達前線,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才有可能成功。
顯然,這是一部與以往有些不一樣的華語戰争電影,影片此次呈現的是一個非正面戰場。但是,《金剛川》聚齊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從三重視角切入,并集結張譯、吳京、鄧超多位“百億影人”,來诠釋這個群像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預告片幾乎過半,鏡頭中出現的皆是群像。在這部不一樣的戰争片中,那些在槍林彈雨中屹立不倒的将士們,以血肉之軀架橋、守橋,最終彙成預告片結尾兩句七言:“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足撼人心。
不一樣的戰争片,非正面戰場+戰士群像
《金剛川》的預告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這是一個戰争奇迹留下的聲音。
曆史上的這一幕,發生在抗美援朝戰争之中。當時,抗美援朝戰争已經進入後期階段,雙方正值停戰談判之際,如果中方能夠在金城戰役中取得勝利,以殲滅性打擊給敵方施壓,戰争就有望提前結束。這一役的重要性可以想見。
《金剛川》所呈現的,正是金城戰役中堪稱奇迹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金剛川”,即是金城前線的一條大河,河面最寬處可達60米,必須借助橋梁運輸來保障金城戰役的增援戰士和戰備物資充足。
然而,彼時正值夏季,水流湍急且伴有洪水。不僅自然條件惡劣,敵軍的戰機轟炸更是常有之事。即便如此,金城戰役從籌備到爆發,護橋的軍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完成橋梁搭建、并随時修補,以保證前方戰場的“生命線”暢通無阻。
橋在人在,橋亡則前線堪憂。
當時,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張振智所在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接下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短短8天時間内,一座載重運輸橋如期完工,但很快被敵軍發現,轟炸之下,一場敵我雙方的血肉較量就此展開。
《金剛川》正是以這段曆史為切口,回望那場不能被遺忘的戰争,這也是電影在發展的長河中必須擔當起的曆史責任。
不過,與以往大多戰争片不同的是,《金剛川》将視角不斷地聚焦,剖開大型戰役背後的非正面戰場,将關注點放在那些灑下熱血的普通戰士身上,以微觀場景折射宏大的戰争場面,以群像經曆洞見戰争無情。
以小見大。
身處曆史的洪流之中,每一位普通的戰士就像身邊的你我,貢獻或許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金剛川》以此為基點,更易于将人們代入其中,拉近與消費市場的距離,給觀衆帶來不一樣的戰争片觀感。
不一樣的聚焦點,三重視角+百億影人集結
2020年,正值抗美援朝戰争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作為主控方,籌拍《金剛川》實際上承載着更多的意義。
《金剛川》從立項、拍攝、後期到主創團隊,都占據着處在國内電影行業金字塔頂端的頭部資源。影片采取多位導演合拍的方式,且每一位導演都具備獨立執導大體量電影的創造力,可謂強強聯合。
作為《金剛川》導演之一的管虎,也是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截至《金剛川》上映前,管虎執導的電影累計票房已經達到74億以上,包括《老炮兒》《殺生》《鬥牛》《廚子戲子痞子》等,其作品大多品質不俗。
不僅是管虎,郭帆曾憑借一部《流浪地球》刷新了國内科幻電影的創作水準,影片在家國情懷與科幻主題的融合下,票房最終突破46億,郭帆也随之實現更大範圍的市場認知;而路陽則以《繡春刀》系列在電影市場站穩腳跟。
如今,三位導演集體執導《金剛川》,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影片品質。并且,相較《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分單元的拍攝模式,《金剛川》則是從三個不同視角诠釋同一場戰争,在商業電影市場亦是一次創新性地嘗試,同時也是對多位導演合拍多視角組合片的一次升級。
除了導演的豪華陣容外,《金剛川》還集結了多位累計票房已突破百億的影人。
貓眼數據顯示,張譯、吳京、鄧超都位列主演票房榜前五位,所主演的電影累計票房都在120億以上,各自的代表作和國民度無須贅言。而李九霄、魏晨等近來的表現也得到市場認可,尚未釋出的演員陣容中亦不乏值得期待的影人。
随着更多影片信息走向大衆視野,《金剛川》的熱度也将随之提升。燈塔數據顯示,《金剛川》首支預告片發布後,完播率和轉化率随之達到月内最高值,影片單日想看人數增長随即破萬,市場對影片的關注正步入高速增長期。
不一樣的中華魂,發出國人之聲以聚民族精神
縱觀當時的市場,盡管戰争片并不少見,但鮮少有影片關注抗美援朝戰争。然而,正是這個市場少有關注的題材,實際上有着更為特殊的意義。
曆史上,抗美援朝戰争發生在抗日戰争之後,當時,國人正處在來之不易的和平中,八年抗戰的艱辛和疲累終于得到釋放。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抗美援朝志願軍選擇走向異國他鄉,再度踏入戰争,他們為的是更久遠的和平。
1950年10月25日,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正式進入朝鮮,在這場“唇亡齒寒”的戰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經此一戰,近20萬志願軍倒在他鄉的土地上,但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是中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更具分量的話語權。
《金剛川》定檔2020年10月25日,在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的當天,回望這段曆史。當年的曆史奇迹将以别樣的方式,再度呈現在大衆面前。
這一次,于電影市場而言,在行業共同經曆了疫情的沖擊之後,盡管市場在國慶檔的提振下逐步恢複,但較以往仍有不小的差距。基于此,《金剛川》選擇在10月25日的非熱門檔期上映,借助特殊時間節點的民族情緒加成,《金剛川》有望帶動新一波觀影熱潮,激發冷門檔期的票房爆發力,擡高整個大盤的票房空間。
同時,以史鑒今,當下中美關系陡轉直下,于複雜的國際關系背景中,抗美援朝的故事亦有了更多的映射,而恰逢其時的《金剛川》則有望成為承接民族情緒的出口,釋放出凝聚國人精神的力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回頭再看,70年前,一道修橋的“死命令”擺在張振智和他的“三連”面前,70年後,一道影片如期完成的期許擺在行業和市場面前,曆史的交彙總是充滿戲劇性。但這一次,無論是戰士群像的光輝流露,還是多重視角的疊加審視,抑或是民族情緒的集中發聲,《金剛川》所承載的内容價值,都值得一次與更多觀衆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