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默片為代表的爵士時代過渡到以有聲電影為代表的黃金時代的一曲華麗挽歌。

《了不起的蓋茨比》導演魯赫曼曾說過,沒有比爵士樂更能展現美國禁酒令時期的年代感了。爵士樂不再是單純的音樂,更是一個時代符号,而《巴比倫》同《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通篇配樂均以爵士樂為主,用尖銳的爵士小号貫穿全片,把好萊塢爵士時代的瘋狂、浮華、亢奮彰顯的極盡誇張。而《巴比倫》的開場派對相比《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奠定了影片的基調和氛圍 ——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的爵士時代,同時也為後續時代終結時的落寞做足了鋪墊。派對上好萊塢名流人人都沉浸在物欲橫流的生活中,小人物也在躍躍欲試,夢想着一炮而紅,一幅關于20、30年代好萊塢的輝煌畫卷随着一場派對緩緩展開。

20年代初期,電影業的模式已經趨于完善,産業呈爆發式增長,好萊塢強大的資本力量和發達的工業體系讓電影業宛若一台不斷進化并高速運轉的機器。如果有哪個制片廠最能代表此時好萊塢的繁榮,那一定就是獅子頭MGM,《巴比倫》中的人物也大都取材自當時米高梅的真實簽約演員(瑪格麗特·羅比 —— 克拉拉·鮑、布拉德·皮特 —— 約翰·吉爾伯特、黃柳霜,除了以上主要人物,還提及了嘉寶、基頓、諾瑪·希拉等一衆米高梅30年代明星)。每個片場每天都有數十場戲在同時拍攝,電影如雨後春筍一般湧入大衆視野,讓人目不暇接,成為了人們派遣孤獨、消解寂寞、沉溺幻想的主流文娛方式,銀幕前的觀衆拍手叫好,銀幕後的片場也忙得熱火朝天,制片、導演、編劇、大咖、群演、舞美、化妝、全都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懷揣着一個熾熱的夢,一顆躁動的心。長鏡頭下,片場裡各類型影片的拍攝工作如火如荼,史詩、西部、東方、冒險、愛情…夢想與工業并存的片場更像是一出時代的舞台劇。然而随着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的誕生,行業發生巨變,大蕭條的到來使得歌舞片紅極一時,默片則逐漸淡出人們視野,默片時代的演員很多無法适應和轉型而紛紛退出曆史舞台。但随着歌舞片的興起,也讓處于電影行業邊緣的樂手短暫崛起(片中黑人樂手),影片的主要故事就是發生在兩個時代交界點的前後。

影片整體結構十分工整,叙事手法十分成熟,通過兩段四線的叙事方式,先用戲谑的方式構建,再用殘酷的方式打破,最後在結尾處緬懷,做到了喜劇外殼悲劇内核。

影片的前半段,嚴格秉承着3分鐘一個小高潮的叙事特點, 3分鐘内一定會有一場高潮戲瞬間抓住觀衆眼球,讓觀衆時刻保持在一個亢奮的狀态(《瘋狂的麥克斯4》用過相同的手法),開篇就以一場眼花缭亂的淫亂派對交代所有主要人物(經典教父式的好萊塢開場)。使用長鏡頭(派對,片場)交代環境、展現人物;使用大量蒙太奇營造躁動放縱的氛圍,同時也加快了影片節奏。四個主角,四條故事線,工整的平行叙事和交叉剪輯,相互獨立又産生交集,用環境的浮華奢靡和影人的一朝成名,構建了一個好萊塢繁榮昌盛的時代。

片長約189分鐘的影片,恰好在94分30秒行進一半時,用皮特的一場凝視戲将整部影片一分為二,皮特在婉轉憂傷的配樂中默默注視着眼前這浮華躁動的一切,似乎象征着享樂主義最後的狂歡,也暗示着默片時代落下帷幕,電影在此刻到達全片最高潮,也是一個臨界點,在這之後故事極盛轉衰,劇情也急轉直下。

影片的後半段,随着時代的變化四個人的命運殊途同歸:女主無法接納被壓制的自我、無法忍受資本家的虛僞而自暴自棄;男主身為執行制片,為愛苦心經營的一切因女主而前功盡棄,狼狽逃離影視圈;自視甚高的皮特無法适應有聲電影而被時代抛棄,無法接受反差而自盡;黑人則是内心以音樂家自居,無法認同演員身份,無法忍受種族主義而最終改行。四個人在新潮流新環境新時代下集體崩潰,淪為時代的犧牲品。通過描繪默片時代的瓦解,人物大起大落的經曆,将影片前半段構建的一切都徹底打碎。

影片的主題往小了說是行業轉型期的優勝劣汰,往中了說是美國夢的實現與破滅,往大了說是人之于時代的關系,如果過度解讀一下,可以認為每個人之于時代,都是見證者與被淘汰者,而所有這一切的起源是影人對電影的熱愛與追求,是對電影純粹而真誠的愛造就了這首時代之歌。美國夢下的好萊塢是大明星的舞台,也是小人物的舞台,任何人都有機會去實現夢想,夢是可以被短暫觸及的,但夢最終都會醒來,到了最後一切都宿命般的淹沒在時代的交替與變革當中。影片過大半時存在劇情割裂(托比馬奎爾的段落),但結尾時又将故事圓了回來,當男主追憶着那份對電影的赤誠之心,無數回憶也随之湧上心頭,他想起了自己也曾是個懷着對電影純粹的愛,努力跻身好萊塢的熱血青年,與影片的開頭首尾呼應。

影片結尾時值50年代,默片已徹底退出曆史舞台,而經曆過默片時代洗禮的男主重回電影院觀看了一部《雨中曲》,此情節頗令人唏噓。因為米高梅的《雨中曲》象征着電影不再是純粹的表現主義,更是聲與影的結合,是一部關于影人的電影,也是一部有關電影的電影,承載着電影從默片到有聲電影的變革,且主題與人設又和《巴比倫》不謀而合。而與《雨中曲》不同的是,《巴比倫》更多了一種小人物身處時代洪流中,時而為夢想激流勇進,時而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無力感,縱使能風光一時,紅極一刻,最終也不過成為後代資料館内的幾幀膠片,成為電影史裡的幾頁史料。整個故事一句話概括:用日新月異的好萊塢裡,四個種族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物浮沉的故事,訴說了影人對于電影真摯的愛,緻敬和緬懷了一個一去不複返的輝煌年代。

PS:結尾的終極混剪也很有特點,從盧米埃爾到梅裡愛,從格裡菲斯到希區科克,從威廉惠勒到布努埃爾,從好萊塢再到新浪潮,把電影史扒了個遍;又從《電子世界争霸戰》到《阿凡達》,把CG技術發展史也扒了個遍。強行混入的一段電影工業發展史雖然與影片存在割裂感,但在我看來卻是加分項,頗有種包羅萬象,一眼萬年之感,把男主對女主的愛上升到了對電影的愛,升華了電影主題。

演員演技方面則乏善可陳,皮特依然飾演一幅自鳴得意的業界大佬,瑪格麗特羅比依然飾演一個性格乖張的瘋逼美人,男主的表演十分僵硬和木讷,全程瞪着一雙驚恐的眼睛,與其他演員的風格格格不入,黑人小哥戲份略少。托比馬奎爾的表演是亮點,邪淫的角色颠覆了以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