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
意外的發現這部叫《百花》的電影,也意外的發現導演居然是我之前非常喜歡的那本《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的作者川村元氣。當然他也是我很多喜歡的作品的監制,比如《怪物之子》、《狼的孩子雨和雪》、《煙花》和《雀斑公主》等等。雖說認識他是因為書籍,但其實也可以說是電影,隻是早期看電影沒有那麼留意他的存在,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一切又都很緣分使然。
不同于去年那部《媽媽!》裡面的吳彥姝飾演的蔣玉芝需要照顧自己一直内心深處無法坦然面對父親的死亡以緻患上阿茲海默症之後依然不斷找尋和愧對生活的女兒;也不同于《漫長的告别》裡面堅毅與樂觀的父親,最後在愛的陪伴下度過最後的人生。《百花》講的是一個“尺度”更大,情感更複雜的故事,也是有的人最後會很喜歡有的人最後可能很鄙視的原因。但于我,是感動、是喜歡,也是療愈的。哭,也是看完這部電影唯一能表達的情感。
一瞬間就讓我想起麥浚龍的那首《忘記和記》,雖然是一首述說愛情的歌,但某些歌詞放在這裡,情感的表露幾乎是一樣的,血濃于水,最後,我們才知道,記得比忘記痛苦的多,但是當你忘記了的時候,痛苦更是我。「吸啖氣 躲于海底裡 逃避,思念很美 這片旱地無法比,當黑發滲着白 想起你,當街上沒行人 想起你,日落月升 總會挂念你」。「人應記得誰,不應記得誰,科學上誰能找根據,人應記得誰,不應記得誰,不用問神明,信眼淚」。
泉與媽媽
電影裡,蘇打(菅田将晖)飾演的葛西泉一開始對自己的母親(原田美枝子飾)有種奇奇怪怪的疏離感,也有一種奇奇怪怪的冷漠,本來新年在媽媽家吃年夜飯,當媽媽問及「是不是今晚住下來」,卻含糊其辭,最後甚至隐瞞實情,直接走人,也瞞着自己的老婆不讓她知道他現在在就媽媽家吃飯。而這種奇怪的感覺,幾乎可以蔓延到電影的中後段,一直吊着觀衆的胃口,沒人知道泉為什麼這樣,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他可以那麼冷靜地就把媽媽送去養老院,連老婆的提議(一起住)都想也不想就否決。
電影裡,還有一個迷思,媽媽一生都很愛穿黃色衣服,從年輕的時候一直都是黃色的衣服,不管是裙子還是外套,不管什麼時間,身上的搭配一定少不了黃色這個主色調。這種陽光的顔色一直都在,但卻沒有讓人感覺媽媽很陽光,記憶混亂之後,她甚至在泉面前直言,「我很寂寞」。
三番五次出現的釣魚鏡頭也像在勾勒故事的來龍去脈,像極了媽媽家裡桌子上的花瓶裡一直孤零零的花朵。可是,當迷題都解開了之後,恍然大悟,我們都和泉一樣,困在記憶裡牢籠裡面,“動彈不得”。怨怼的、不解的、痛苦的,原來一切都是記憶的混沌造成,原來愛一直在,而我們因為站的角度不同,了解事物的出發點不同,我們都在“情感隔離”中漸漸忘記,那原初的愛。就像在公交車上,因為說到大海的美麗而延伸到釣魚這件事,那時媽媽滿臉喜悅,在她的笑臉下,泉的冷漠卻形成鮮明的對比。
所以,當接近劇情的結尾處,岡山天音飾演的那個泉的同事說,「我們也記不住多少吧」。才如五雷轟頂,撼動的不僅是泉的心,也是我們局外人(觀衆)的心。原來那“一半的煙花”的記憶,被遺忘的不是媽媽,而是泉自己。原來媽媽才是一直記得這“一半的煙花”所帶來的感動的人,所以她一直在找,一直想重新回去那段時光,希望可以彌補對兒子的虧欠。所以媽媽才會在養老院散步的時候和長澤雅美飾演的兒媳婦香織說,「泉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了吧?」媽媽的苦心與擔心都盡顯。
泉的老婆與兒子
而「我們家一直隻是單支的花」,其實就是因為小時候泉送給媽媽的那支黃色的郁金香他自己忘記了,但媽媽一直都記得,所以她想延續着這份感動,所以一直把這“單隻花”的喜悅保持着。所以在确診阿茲海默症後,她才會在書裡用便簽寫上「 不能斷的花(單支)」。甚至到了養老院,在和泉告别的時候還擔憂地和他說,「下次來看我的話,記得帶上花」。
可是,泉,他都不記得了。
他隻記得回憶裡那一年媽媽離家出走,家裡的冰箱沒有牛奶與食物,整個冰箱都空蕩蕩的,餓極了的他隻能去接水龍頭的水就着吃幹糧,并打電話給外婆求救。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媽媽家裡的冰箱塞滿了雞蛋與醬料,也不知道為什麼媽媽年夜飯煮得那麼快,那麼好吃。
當媽媽身上的黃色搭配越來越少,最後一點也不剩的時候,白色回歸了她的身上,也代表了她記憶的空白。也隻有當她癡癡呆呆坐在一旁沒有任何反應的時候,泉才會留意到,原來自己家的院子就可以看到“一半的煙花”,而媽媽身上的黃色已經延續到了自己的兒子“葵”的身上。
兔子餅幹,獅子餅幹,記憶力,媽媽一直都是小心翼翼活着的,如小兔子般時常惴惴不安,她沒有身份可以像常人一樣公然地介紹自己的家庭,也沒法像常人一樣可以給泉一個健全的家,但是她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奮鬥過的,為了志高的愛情犧牲了自己。所以,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媽媽要這樣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對待自己的孩子,可是媽媽在地震之後,就已經幡然醒悟了,她愛的,在乎的,其實真的隻是自己的孩子。
吃餅幹的母子
也正是因為這樣,床頭的書飄落下的便簽紙全部都是關于兒子的信息,沒有别人,甚至連她自己的,也隻是名字和出生日期,其他的都是關于兒子現今的一切,包括兒媳婦的名字。她愛的,在意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骨肉。當她走失的時候,也是在尋找兒子,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走失。她已經不怕記憶被偷走,她怕的是,丢失自己寶貴的孩子,即便那時害怕被人偷走的那本黑色的1994年的日記本,也不再重要。
所以慶山才會說,「愛,使人經受考驗,也使人完成。使人受難,也使人純淨。正向的關系需要尊重、照顧、原諒、接納。缺乏智慧與慈悲的事物,都難以長久。」而親子關系裡面的愛,更是重中之重。《百花》到了最後,在迷題的解開後,所有傷口都結痂,所有愛的情感都開始流動,泉,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也原諒了母親的過去。
因此,這部電影也讓我懂得了,「療愈是為了不再隻給予一半的愛,療愈是為了不再墨守成規,療愈是意識到花朵是在花園裡,而不是在沙漠中生長的。」我們所擁有的,都是完整的。
我們都有,愛的能力。
小時候的母子